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会— 承办世界大会

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综述


    2009年7月27日至31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协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云南昆明成功举行。5位国际权威学者和14位知名专家在本届大会上作了主旨演讲和名家讲座,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165场学术专题会议、22场影视专题会议、6个文化展览和23场影视展映,围绕“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各国学者充分展示和交流了各自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本届大会是一次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国际学术盛会。中国以坦诚的胸怀面对世界,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令国外学者为之惊叹,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赢得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中国学界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得到提升,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引起海外学者的强烈共鸣。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7月30日通过了中国学界起草的《昆明宣言》。宣言倡导和谐世界、共同繁荣与文化多样性,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首次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国内各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内众多新闻媒体和网站对大会进行了跟踪报道。为方便各媒体及时了解大会信息,大会组委会坚持会议期间每天召开新闻通气会,向新闻界全面介绍大会进展情况。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议程主要包括开闭幕式、文化展览、影视展映、学术考察以及专题会议等,国内各主流媒体及时报道了整个会议的全过程。国内各纸质媒体和网站对主流媒体的大会报道纷纷转载共达60000多条。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主题阐释

    本届大会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Human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iversity)为主题。这个主题直面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处境和问题,涵盖了人类学民族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这个主题由中国方面提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同。

    全球人类无分古今中外都有着共同的自然禀赋、多样的发展需求和不可抑制的创新能力,这个世界因此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人类,作为发展的能动主体和文化多样性的创造者,在获益和维护着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满足自身身心需求、增加生活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如此所实现的发展,其核心命题就是构建与自然生态、文化传统以及相互间的和谐,保障当代和后代的持续幸福。

    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发展而言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的多元传承和创造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和智慧源泉。在经济日渐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冲突论甚嚣尘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路径的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发展存在着的片面理解,对物质的过分张扬,危及到生态和文化多样性,影响着人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甚至伤害了人性和人类的福祉。我们希冀在这次大会上总结和阐释民族、民间和地方性知识,以探索更为健全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根本需求和发展的内在含义,更深入地探讨在保障生态安全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路径的选择,更积极地发挥人类学民族学在构建人文与自然和谐、和而不同的世界方面的重大作用。

    中国作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自古秉承“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理念。“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司马迁语)。对不同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必将促动文化间的相互依存和兼收并蓄。历经千劫百难,沧海桑田,背负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中国人民正在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路径,将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作出自己的阐释和解答。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备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中国学者提出申办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的建议。2000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部分学者在会上呼吁中国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直到2002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日本中期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正式向联合会执委会提出申办意愿,并于20037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五届大会上,赢得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举办权。

    200463日,《2008年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昆明召开,标志着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200612月,国家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传堂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委会主席,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周明甫任筹委会常务副主席,黄忠彩任筹委会执行秘书长。

    200612月,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筹委会执行副主席荣仕星,筹委会执行秘书长黄忠彩,昆明市副市长、昆明筹委会副主任杜敏,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马丽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张继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海洋、良警宇等参加了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南非中期会议,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负责人汇报了大会的主题、组织框架、专题设置、预期目标、会务方案以及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得到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负责人的充分肯定与高评价。

    2008412日至13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国内学术筹备工作会议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年会在京召开。大会筹委会主席杨传堂、副主席吴仕民、周明甫、郝时远、景军、秘书长黄忠彩,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内专题会议主席及昆明筹备委员会相关人员150余人参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登记和管理方法、内部机构方案等内容。

    20081014日至19日,按照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执委会的决议,秘书长彼得·纳斯教授、前主席艾瑞克·桑德兰教授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一副主席索黑拉·沙赫沙哈尼教授一行来华访问,在北京与中国大会筹委会举行了工作会谈,并赴昆明考察第十六届大会会务筹备情况。大会筹委会主席杨传堂,筹委会副主席吴仕民、周明甫、秘书长黄忠彩会见了纳斯一行。在与中方举行会谈并考察大会举办地的场地设施之后,纳斯一行对大会专题会议、影视展映、文化展示、会议设施、志愿者、学术考察点等方面筹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表示将向执委会说明中方已经满足了执委会的有关要求,提请联合会执委会同意大会于20097月在昆明召开。1018日,大会筹委会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代表团一行共同签署了《备忘录》。之后,联合会执委会经投票一致同意第十六届大会于20097月在昆明召开。

    2009116日至17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备工作动员大会在京召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长、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发表书面讲话。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委会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杨传堂,大会筹委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府副省长刘平,大会筹委会副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大会筹委会副主席周明甫、郝时远,大会筹委会秘书长黄忠彩出席会议。国内部分高等院校相关院系领导、民族院校领导、有关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大会筹备工作相关负责人共约90人出席会议。

    200948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委会执行委员会工作动员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昆明举行。大会筹委会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杨传堂,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大会筹委会副主席、云南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刘平、大会筹委会秘书长黄忠彩等出席会议。大会筹委会副主席周明甫主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大会筹备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整合和冲刺阶段。

    200972731日,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元性”为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中国昆明召开,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名中外学者参会。会议期间,举办了大会开幕式、主题发言、专题会议、名家讲座、影视展览、文化展览、学术考察、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分支机构会议及大会闭幕式等活动。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

2009年7月31日

    2009727日至31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全球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名学人围绕着“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大会主题,热情地参与了各项专题讨论。鉴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特做如下声明:

    一、人类是生物进化及社会文化演变的结果。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作为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互动卓越成果之一,文化多样性体现着人类独特的创新能力,同时作为群体互动交流的坚实基础及个人幸福感的不尽源泉而存在

    二、人类共同体虽有人口规模或组织机制之区别,但都有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动机和天赋权利。国际社会必须尊重发展中国家、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及底边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的平等权利,同时必须尊重其文化资源、社会尊严及话语权利。

    三、社会文化歧视,包括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对人类的道德暨社会的和谐造成严重伤害,因被视为人类的公敌并在世界各地受到谴责。只有在确保文化多样性得以尊重的前提下,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及底边社区方可运用民族或地方知识平等参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权益并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文化多样性、人类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属于一个紧密互为的关系。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尊重与公平博弈乃是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和共同繁荣的保障。

    五、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与文化和谐为个体追求身心健康所提供的场域,属于是人类在目前和未来满足其需求的必由之路。本学科的道德义务之一即通过知识的积累与共识的寻求,确保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可持续性及少数民族和底边社区权益。

    最后,我们表示将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共同繁荣的实现暨和谐的世界秩序的构建而努力奋斗。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