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生命之泉 智慧之晶 文化之基——吐鲁番的坎儿井展— 第一部分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
第一部分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
  •     

       早在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穿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经验交流,挖井技术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剧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谪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覆勘 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城不可思议之事!”千百年来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这片又被称为火洲的戈壁变成绿洲粮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无核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