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八个年头
作者: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周明甫发表时间:2014-10-19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在国家级人类学民族学相关学术团体中,属于成立较晚的年轻机构,但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成立到现在是国家民委在任主任唯一担任会长职务的机构,也是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的唯一团体会员单位。

研究会自2007年3月成立到2014年10月已历经八个年头,八年来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作主要围绕举办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展开,包括筹备、举办以及后续工作,大体历经了四个年头。研究会成立初始,在原有申办、筹备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了大量、广泛的与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执委会和世界各地人类学民族学机构、专家、学者的联络协调工作,会议各项活动、各种事项以及会议场地等各项准备工作。大会于2009年7月在云南昆明召开。时任中共中央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会见了国际联合会全体执行委员,时任分管副总理到会致开幕词。会议代表5000余人,其中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1500余人,会议举办了主旨发言、演讲及200多个专题会议、少数民族文化展览、图书展览以及学术考察活动,通过了世界大会昆明宣言。会议的举办,参会学者满意、尤其海外学者一片赞誉,中央满意,地方党委政府满意,所有工作人员也十分满意。在中国召开世界大会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百年的梦想,我们实现了。这是中央领导的重视,中央各有关部门团结合作,云南省昆明市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前期申办筹备工作打下的基础以及国内外学者积极参与的结果。我们寄希望于后来的同仁们、学者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再创辉煌。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顺应世界大会筹备举办的需要,研究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中有各级政府官员和院校科研机构中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伴随着世界大会谢幕也随之淡出。研究会转入了学术团体正常活动的第二个阶段,到现在已有四年。四年来,整体判断,研究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可以负责地说,研究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会已经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运行健康平稳。首先,我们的学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会员的团体性、广泛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明显,我们有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及广泛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和为数众多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大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人员以及对人类学民族学感兴趣的企业界和其他界别人士。其次,我们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包括汉族、少数民族、跨境民族、国外民族、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华人;涉及宗教,包括现代宗教、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民族信仰领域;涉及区域,包括边疆、自治地方、少数民族集聚区域、都市、城镇、社区和村落;涉及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相关领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法律法规、理论政策、学术等各类研究。目前还有一批学者正在酝酿成立新的专业委员会。只要符合条件,具备一定基础,我们的态度是肯定的。我们欢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和其它学科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会来。也清楚,目前的各专业位会员的研究对象、内容有一定的交叉,我们鼓励各专业委员会的研究领域规范化。专业委员会的整合,在条件成熟以后也应加以考虑。再其次,研究会已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活动平台。我们每年召开一次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召开一次学科负责人和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会议,已坚持多年,形成常态。每年各专业委员会自行开展各项活动,已经形成一定声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支持下,我们还建立了研究会的网站,为大家提供研究交流的网络平台。目前,研究会还有不少需要加强、改进、补充的事项,但总体看,照此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好。

第二,研究会队伍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有了长足的提升,发展势头令人振奋。首先,大家的研究视野在不断扩大拓宽,在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中不仅关注神话传说和民间叙事,而且关注到各种文献的研究考证、海内外研究成果以及考古成果的综合分析利用。在个案研究中,关注到个案和相关方面的关系与互动。在局部区域研究中注意了和全局的关联,在文化变迁的叙事中更注重了在社会整体系统的视野下探寻原因和机理等等。其次,是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综合利用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调研调查法、文化比较法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看家功夫,100多年来就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造就了一大批人类学民族学大师级的人物,然而他们普遍都具有多学科的学术背景。他们为人类社会和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到今天田野调查仍然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前途,尤其在我国基本结束了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明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如果运用田野调查法把社会转型期的变迁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下来,无疑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珍贵文献。这使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事实证明,这项工作仅靠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是难以胜任的,在研究事项中涉及重大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全局性问题的时候更加如此。近几年不少学者学习和运用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令人鼓舞。再其次,国际交流合作的国别和研究领域日益广泛,能力和水平在不断增强。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投资、文化交流的风险评估也已经走进我们的视野。在国际学术团体中不仅有中国学者的身影,而且已经出现担任重要职务的中国学者。中国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强。

第三,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族工作的成效在不断展现,令人高兴。首先,服务学科建设。民族学起源于西方世界,经日本传入国内。在中国,一百多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一代一代学者的努力,这门学科已经成长壮大,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逐步崛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连绵不断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多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十三亿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人类学民族学提供了独特的丰厚的研究资源,人类学民族学的中国特色日益显现。这几年大家在研究交流中,不断从学科体系建设、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科的本土化,学科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学科的自身发展与其它学科理论方法的借鉴、吸纳、创新都作了有益探索。可以说这几年研究会的研究交流平台在服务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在服务社会方面,各位学者研究的领域、研究门类十分广泛硕果累累,而最突出最光彩耀眼的是关于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认同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多见于学者们多年的数不清的著作和论文中,在四个认同中,大家比较集中的是关注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恰恰是四个认同中最基础、最深层的认同,可以说我们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们为营造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的,值得称道、值得自豪。再其次,关于服务民族工作方面更是各位学者研究中普遍关心的内容。关于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教育、卫生、艺术、扶贫、旅游、城镇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的变迁、文化的比较、文化的适应、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等。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重大理论、政策的前沿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引起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采纳,同时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上述归纳梳理,意在抛出错、遗、不当之“砖”,引出科学、客观、真实之“玉”。

八个年头就要过去了,各位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大潮流,顺应国际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在各自所在单位的支持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研究会仅仅是给大家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创造了各种思想火花碰撞、学习的机会。在政界和学界两种话语体系的沟通中,在行政和学术两大资源的组合中,在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师承的聚合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会发展总体向好的判断也是有鉴于此。当然,研究会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的会长王正伟同志,在书面致辞中对研究会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于殷切的希望,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

同志们,事业是无限的,友谊是永恒的,我们期盼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越来越好。衷心地感谢大家!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周明甫

2014年10月14日



相关主题:
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4年年会上的书面致辞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在大连民族学院隆重召开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