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在厦门理工学院召开
作者:厦门理工学院发表时间:2011-03-28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在厦门理工学院召开 - 百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共话“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2月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民遗委”)成立大会在厦门理工学院隆重举行,这也标志着“中国民遗委”这一全国性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正式落户厦门。
        包括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文物局领导以及全国18个省24所高校、31个省市单位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在内的100余位嘉宾出席成立大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首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高峰论坛”同期举行。
搭台聚力:“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齐下功夫
        少数民族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富矿”,只有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但由于历史战乱和改革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成立全国性专门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学术机构来配合国家民委开展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民遗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在会上宣读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决定,并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厦门理工学院校长黄红武共同为“中国民遗委”揭牌。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刘芝凤任“中国民遗委”主任。苑利在工作报告中介绍了“中国民遗委”的成立背景及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包括以年会形式联合《民族研究》杂志开展“青年论坛”,发挥海西平台优势适时举办“海峡两岸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等。
“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落户厦门,是厦门的荣幸,也是厦门的责任。”洪碧玲希望,民遗委在国家民委的指导下,汇聚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为全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承服务。
        黄红武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以委员会落户为契机,以闽南文化研究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发展,将其传统精髓与现代意义充分融合,使之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厦门市文化产业区域性、特色化、民族化发展的推动力。
        黄忠彩秘书长作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0年工作报告,分七个方面回顾过去一年研究会开展的工作及其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2011年工作设想。
        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主持成立大会。他从“以聚合的思路团结力量”和“一定要在研究上下功夫”两个方面透析研究会及其下设机构在建设发展期的工作重心和任务。他强调“两个一定”:一定要关注基础理论的研究,争取在同行同业,包括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话语权;一定要注重应用研究,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尽可能惠及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高峰论坛:聚焦“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在为期两天半的会期里,与会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嘉宾以聆听专家讲座、展开分组讨论等形式参与“首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高峰论坛”交流,共话“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在12月20日上午举行的专家讲座中,87岁高龄的罗哲文先生以多年担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的实践和体会,阐述了什么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为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指导性方向,理清了世界遗产中国特色的概念。论坛期间,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则分别以《从文化产业到产业文化》、《中国文化版块结构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从国学热的角度看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题分享研究成果与心得。
        作为今年“高峰论坛”的一项特色主题,主办方结合地方特点安排了“福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介绍”环节。文化传播系副教授张晓歌以文化溯源的视角切入,融情入境地介绍了市井文化、市民文化、民间文化、舶来文化与兼容文化和谐汇集、完美共存的鼓浪岛民俗文化。厦门蔡氏漆线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平以《厦门蔡氏漆线雕的文化特色》为题分享了保护、传承漆线雕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做法与心得。
        20日下午,百余名专家分成三个论坛小组,就“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语言文学与工艺技术遗产传承与保护”和“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三个主题深入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第三小组成员多为基层领导、学者的特点,民遗委搭建平台,在小组讨论之余组织大家听取了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师所作的关于“生物质能颗粒成型的能源优势与市场前景”的项目报告。项目报告引起了小组成员的广泛兴趣和互动讨论。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