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指导思想: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引下,认真学习研讨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回顾与展望,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改革与完善,更好为实现各民族发展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的中国和世界服务。
二, 研讨主要内容:
﹙一﹚ 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的回顾
1, 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西方民族学和人类学各学派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逐步建立发展研究。
2,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领导下各高校、科研机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学和科研实践;共产党领导下解决民族问题进行教学科研实践,对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建立和发展的作用的研究。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五套丛书编写出版对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的研究。
4, 中国首届民族学研讨会、出版《民族学研究》第1辑、前苏联民族学家的评价,对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作用的研究。
5, 1993年7月,在全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把民族学列为一级学科,包括众多的二、三级分支学科,对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学科体系形成的研究。
6, 教育部于近几年规定新建立的民族学博士点,必须是一级民族学学科,对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学科体系形成的研究。
7, 《现代民族学》一书出版、《现代民族学理论》和《当代民族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对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作用的研究。
8, 其他。
(二) 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1, 现代民族学研究能更好地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和世界各民族团结进步、过上现代化生活和生态文明社会生活服务。
2, 民族学研究重视基础知识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现代民族学研究能更好地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民族学人才。
3, 现代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普及中国,走向世界。
三, 研讨、学习、参考资料:
1,《•学术动态•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在贵阳举行》 ,载《民族学研究》第1辑 1981年8月民族出版社出版。
2, 林耀华:《什么是民族学》,载《民族团结》1982年第1期。
3, 杨 堃:《周总理关怀民族学研究》,载《民族团结》1982年第2期。
4, 费孝通:《为什么要开展民族学研究》,载《民族团结》1982年第3期。
5, 吴文藻:《现代西方民族学发展趋势》,载《民族团结》1982年第4期。
6, 马学良 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载《民族学研究》第1辑1981年8月民族出版社出版。
7, 周光大:《建立和发展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几个问题》,载《民族学研究》第1辑1981年8月民族出版社出版。
8, M•B•克留科夫:《评中国学者论民族学研究的对象》,载《苏联民族学》1983年第5期。
9, M•B•克留科夫:《中国学者论民族理论问题》,载《苏联民族学》1984年第6期。
10, 周光大:《发挥优势 培养更多的应用民族学人才》,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1, 周光大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 2009年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2, 周光大著:《民族学概论》,1992年7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13, 周光大主编:《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1998年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4, 周光大:《发展现代民族学 促进民族和谐》,载《民族论坛》 2012年2期。
15, 杨圣敏:《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学派的道路、历史脚步与当前任
务》,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主旨发言。
16, 吴国富:《〈现代民族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载《全国高校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12。11。
四, 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回顾与展望的民族学实地考察
1、 赴广西东兴市万尾和东兴市重点考察民族学研究从注重生
活习俗的研究转向经济生活、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社会性质研究为重点,并深入考察改革开放、民族旅游和滨海旅游、边境贸易、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建立跨国民族经济区、京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京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海洋文化与海洋生态文化研究等发展与研究。时间三天。
2, 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重点考察自治县成立60多年来的成就、民族权利的实现以及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苗族、汉族、壮族、瑶族、侗族等世居民族关系的变化、民族问题内涵的变化;苗族历史与文化、苗族历史的特点;苗族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经济生活、林业经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开发;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苗族博物馆。时间三天。
3,赴广西大新县重点考察壮族历史与文化、土司制与改土归流;
壮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边境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跨国民族景区旅游;壮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中越“两廊一圈”建设,中国—东盟经济区建设。时间三天。
五, 研讨方法和时间具体安排
(一) 研讨方法:边学习、边讨论、边调查研究、边出成果。
(二) 时间具体安排(6月7日——6月21日)
第一阶段:三天
1,开幕式:
2,主旨发言:
3、分组学习研讨
4, 分组和个人准备调研
第二阶段:赴三个点调查研究:九天
第三阶段:三天。撰文、交流、研讨、总结、通过《南宁共识》。
(三)报到地点:相思湖大酒店
六, 参加研讨会成员:
五、六十人;自愿报名参加。
凡自愿参加研讨班者,请向樊常宝(邮箱:fchbao@163.com 电话:13878816305)、郝国强(邮箱:38064358@QQ.COM 电话:13737141114)报名;接到正式通知后报到。
七, 组织领导成员:
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承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现代民族学专业委员会、广西民族发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现代民族学专业委员会负责策划。
八, 经费问题:
参加研讨班的人员,往返交通费和住宿费由本人或所在单位负责。
中国特色民族学、现代民族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班筹备组
2013年1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