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9月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学科带头人联席会议”上宣布成立“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后,我们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工作,于2010年12月19日至22日在厦门承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同时举办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首届民族文化遗产高峰论坛”,有18个省市22所高校,39个科研院所、政府及民委部门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标志着“中国民遗委”这一全国性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正式成立。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在成立大会上宣读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决定,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厦门理工学院校长黄红武共同为“中国民遗委”揭牌。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我校文化传播系教授刘芝凤任“中国民遗委”主任。苑利在工作报告中介绍了“中国民遗委”的成立背景及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包括以年会形式联合《民族研究》杂志开展“青年论坛”,发挥海西平台优势适时举办“海峡两岸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等。
现将活动内容、成果与不足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积极支持
本次大会,研究会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重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周明甫、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黄忠彩及研究会副会长景军、庄孔韶、吴大华、谭志松、沙马拉毅等到会,并参加成立大会及论坛。这次会议还得到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白庚胜博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研究员、文化部民族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博士、国家民委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杰、国家民委社团办主任曲扎、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副市长臧杰斌等领导也亲临会场。本次会议到会的领导有省级领导3人,司局级领导22人,教授60余人。
2、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本次大会因筹备时间短,没有预算,原计划邀请50位专家学者到会,故未曾向社会宣传和发出广泛邀请,但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部门闻讯要求参会的专家学者多达二百余名,最后根据我们的接待能力,到会120人,其中外省市80人,本市40人。参加会议的高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温州大学、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桂林理工学院等22所高校的60余位教授、研究生导师。
参加本次活动的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主要来自文化部民族文化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国家民委社团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文联、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卫生部卫检所、中国民族翻译局、建设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都市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中国民协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贵州省社科院、湖南省民委、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怀化市民委、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河北省张家口市文联、广西壮族自治区白色市政协、白色市社科联、广东省民族研究院、贵州省黎平县人民政府以及厦门市人民政府、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民族宗教局、厦门市文化局、厦门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厦门蔡氏漆线雕公司、厦门市博物馆等39个单位。
本次活动的论坛,共收到论文42篇,其中有27篇论文在会上交流。
3、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前后酝酿三年多,在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高度重视下,本专业委员会终于通过评审得以成立。在主办单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单位厦门理工学院的领导与组织下,得到厦门市人民政府、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化局、厦门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以及鼓浪屿管委会、厦门漆线雕公司、南靖土楼管委会等各界力量的支持与配合,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于会前亲自到厦门检查筹备工作,亲自与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民委等部门进行协商,为我们的筹备工作一路开绿灯;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不仅与厦门理工学院校长黄红武商量筹备之事,还责成林副部长和文化处苏副处长具体与我校衔接筹备事项。厦门漆线雕董事长张学平在接待筹备人员上门请求支持时,爽朗的答应为本次活动提供价值3万多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为会议纪念品,同时还积极配合筹备会,于厦门珠绣传承人一道,在会上展览厦门漆线雕珍品,极大的丰富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和品味;厦门鼓浪屿管委员也积极支持本次活动,提供了价值3万多元在鼓浪屿考察、交通和宴请费用,并组织了3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在会上展览,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极高评价。在福建省南靖县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得到南靖土楼管委会的鼎力相助,免费为会议代表提供南靖土楼和云水谣的全程考察。因为有这些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支持与鼎力相助,才使全次会议得到丰富多彩。
为了让学术在本年度内顺利挂牌,承办单位厦门理工学院伸出热情之手,校长黄红武亲自听汇报并作出指示,一定要把本次活动办好,经费由学校负责。校长还在他个人的基金中拔出6万元表示支持。校党委副书记林志成亲自担任筹备协调会主任,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朱文章亲自听汇报作指导,校科技处陈英涛副处长从筹备到各项经费落实亲自出马。处长葛晓宏外地学习回来,深夜还赶到老校区筹备组参加筹备会议;宣传部袁雅琴部长除了安排好本次活动前期工作和活动中的宣传报道、会场布置等细致的各项工作,还自始自终全程跟进,及时解决筹备和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当接站车辆紧张时,她用本人的车接送代表;校办和后勤等部门更是尽心尽责,安排保障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召开。本次活动所有筹备工作由文化传播系承接,全系师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整个活动。因本次活动得到厦门理工学院全校上下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才得到与会代表高度赞美。
4、宣传到位,此次会议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次会议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组织了在厦的所有新闻单位对会议进行了宣传报道,福建东南电视台、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以及厦门电台等都作了视屏和文字报道。在校宣传部的重视下,会前学校就组织力量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预备报道,会议中积极提供文稿和信息,还在中国社会科学最高报业“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进行了宣传报道。我校文化传播系也及时在会上赶印了“会议简报”,使得本次活动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学术气氛。
5、首开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论坛新模式
本次活动,重点在论坛。在12月20日上午举行的专家讲座中,87岁高龄的罗哲文先生以多年担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的实践和体会,阐述了什么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为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指导性方向,理清了世界遗产中国特色的概念。论坛期间,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则分别以《从文化产业到产业文化》、《中国文化版块结构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从国学热的角度看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题分享研究成果与心得。
在22日的第二次论坛中,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白庚胜博士就“从文化产业到产业文化”为题,以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为例,高瞻远瞩地理论了当今民族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利用等敏感话题。文化部民族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也就中国节日中的文化遗产捉住与利用谈了自己的观点,与会代表在答辩中非常热烈地交流着个人观点,使本活动得到圆满的效果。与会代表普遍反映满意。
作为今年“高峰论坛”的一项特色主题,主办方结合地方特点安排了“福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介绍”环节。文化传播系副教授张晓歌以文化溯源的视角切入,融情入境地介绍了市井文化、市民文化、民间文化、舶来文化与兼容文化和谐汇集、完美共存的鼓浪岛民俗文化。厦门蔡氏漆线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平以《厦门蔡氏漆线雕的文化特色》为题分享了保护、传承漆线雕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做法与心得。
我们组织了“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语言文学与工艺技术遗产传承与保护”和“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三个专题论坛。各个论坛组都放弃休息时间,理论得十分认真和热烈。
承办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本着科学为社会服务,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务实精神,我们精心策划了会中之会,即在分组论坛中,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基层单位见面会与厦门理工学院项目报告会”,请来自全国各基层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与会代表,与有项目成果的专家学者见面,并在会上作项目报告会,得到来自地方代表的欢迎欢迎和取得很好的效果。会上提问答题非常热烈,会后湖南、贵州、广西都有回复,邀请项目专家到地方去考察洽谈。贵州地方政府还计划近期到项目单位来考察。达到我们预期目的。
为了让与会者亲身体会福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主办方21日组织与会人员赴南靖县实地考察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12月22日时值冬至,我校还特意在鼓浪屿上准备了富有厦门传统特色的冬至节联欢会。联欢会上,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承系师生表演的闽南文化歌舞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心组织了在厦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布袋木偶戏”、“高甲戏”和“答嘴鼓”等传承人表演的节目,受到与会代表热烈的欢迎。
总之,“民族遗产委员会”的成立,将有效地整合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力量的整合,为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提供丰厚、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实践经验。民族遗产委员会针对存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境民族、海峡两岸及迁徙民族的自然文化遗产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事象,以及国家遗产中的民族文化遗产对拉动区域经济与品牌建立,寻找科学的理论支持。成立全国性专门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学术机构来配合国家民委开展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必要。
此次会议来宾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国内二级学会的成立大会和论坛上都少有。我们也有信心乘此东风,将学会做大、做强、做好。
同时,此次会议的前期准备与会期间在组织接站的一些细节与环节中有脱节情况发生,我们已进行会后总结提高。
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2011年工作计划:
1、在2011年,在完成研究会交办的工作;
2、我们想在学会刚成立的基础上,加强学会本身的建设,建立建全学会的内部学术分组;
3、与中国社科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商量,联合举办一次“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与产业文化青年论坛”(暂定名);
4、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壮族布洛陀祭典活动的田野考察。
中国人民类学民族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