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在线— 学术讲座

沙伯力作客中央民族大学 论述20世纪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作者:曾穷石 发表时间:2007-05-31 浏览次数:2507

2007年5月31日晚,香港科技大学沙伯力(Barry Sautman)教授作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作题为“二十世纪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讲座。
 沙伯力先生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的种族关系、民族主义及意识形态论说、国家种族政策及种族主义的比较研究、国际人权法、中美、中非关系等。
 沙伯力教授在讲座的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随着全球化,中国如何被放入一个更大的国际话语中?他提到,近年来国际媒体出现的中国参与非洲的话语,具有相当强的政治性,中国被西方媒体描述成支持非洲“恶政”的形象,暗示中国阻碍了非洲的发展。沙伯力认为出现这种话语的原因,实际上是和中国进入美国所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参与西方的活动有关系。
沙伯力从中非贸易入手分析这些话语和言论,逐一驳斥这些话语的不公正性。他指出中非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铁、矿资源,同时中国政府给非洲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这与西方在非洲的经济活动有很大的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给非洲的贷款,加重了非洲的负担,滋生了腐败。但沙伯力给出的一系列数据却显示,非洲真正的债主是西方的银行,西方的公司来非洲开采石油,付出的红包助长了腐败。
沙伯力提到中国政府在苏丹开采石油而受到批评,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参与到苏丹的种族灭绝活动。但事实却非如此,首先关于种族灭绝的定义就存在争议,“医药无国界组织”认为,苏丹的问题是内战而不是其他。再者,美国和苏丹之间有秘密的联系,前者希望把苏丹的军事组织统一到全球反恐组织中。
至于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出口到非洲的商品质量差,对非洲的消费很不利,减弱了非洲的工业化,等等,事实却是,中国出口的产品比欧洲、甚至非洲本土的都要便宜,只是由于非洲基础差,加之政府腐败,才使百姓在中非贸易中难以得利。根据英国政府调查,中国出口的商品与非洲当地的产品并没有形成竞争,形成竞争的反而是欧洲产品。还有言论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集中在纺织品,对非洲本地市场形成了冲击,但事实却是,在中国的商品进入非洲之前,80年代世界银行强加给非洲的开放市场计划中,已经使非洲的市场充斥美国的二手货。中国在其间起到的作用是正面的:给南非工人提供技术培训,增加南非纺织业的零售机会。
接着沙伯力以赞比亚铜矿生产的个案分析流行的“国际话语”中的实质和根本:通过对赞比亚的调研,发现赞比亚铜矿业的私有化是在世界银行的压力下造成的。
在讲座的最后,沙伯力教授给出的结论是,中西方对非洲都有剥削和压迫,但有很大差异。中国在所有投资回报率中是最低的;西方对非洲的投资基本上是独资,中国则是合资;中国参与投资的是小型企业,而西方则是跨国集团,与西方相比,中国投资开采业比较少,多数用于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在国际话语下中国被描述成“威权投资”但实际上最大的威权组织是美国。在中非贸易中,中国对非洲人才培训作出了贡献,西方话语把中国抽离出来单独言说,没有与西方作比较,这是用“二元论”来看待中国,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