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4日下午2:30-4:30,北京大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梁永佳在中央民族大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作了题为“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印度关于海啸的占星学解释”的学术报告。这个课题是梁永佳教授基于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进行4个月田野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报告也是这项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公开发表。
在讲座的开始,梁博士介绍了他研究题目的缘起。之所以研究印度海啸,始于他个人一直以来对印度人类学的关注。他提到,由于印度曾经作为殖民地的历史,人类学有关印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而在所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两个最根本的关键词:种姓和村庄。以至于印度人类学给外界的印象就是只有这两方面才有研究价值。然而他于2006年4~7月在印度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占星术在印度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印度各个邦都有专门的占星学校和占星师,每天的报纸头版也都有关于占星术的内容,可以说占星术充斥在印度社会每一个角落。但是在印度社会如此重要的占星术,至今为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与占星术有关的著作也只有三本,且基本没有学术性。因此梁博士认为,印度占星术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他选择从印度海啸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来研究占星术入手,来观察在灾难面前,非科学的知识所起的作用,而占星术在海啸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他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对占星术进行介绍之前梁博士简单提及了印度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印度社会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印度谚语“人生是在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一条溪流,左岸是吠陀,右岸是现代社会,两岸都坚实,河水就会平稳”是关于印度社会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最好描述。梁博士从中国的经验出发,提出了问题:作为跟中国有着相似传统的文明古国,印度在变成民族国家以后,为什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如此之好?他认为,这和印度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有关。在尼赫鲁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认识到,纯粹的科学是并不足以提供有关民族国家的想象,而印度教对于国家的想象最为重要,因此论证印度教如何科学,成为印度一直为之努力的事业。
那么,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处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占星术是如何作出解释的呢?梁博士先介绍了占星术的词源,指的是光、知识、天体、行星、恒星等。占星术在印度无处不在,而且越是重要的人越喜欢占星。它相信,出生的时刻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因此,人生轨迹是有定制的,世界在可把握的范围内。经过实地调查,梁博士认为,占星术实际上是一种事后逻辑。在关于科学和占星术的关系上,印度人认为只要相信占星术,占星术就是科学的。当占星术出现错误的时候,印度人会归结为是一些额外的因素影响了占星师的判断,因此在印度有“如果要找到真正的未来,就必须找到真正的占星师”这样的说法,这种解释相当灵活。接着,梁博士以发生在2006年的印度海啸为例展开讨论。在这次海啸灾难中,科学未能在事前做出任何预警,而占星术介入了对灾难的解释。海啸发生3天后,有占星师称已经预见到这场灾难,而事实上在海啸发生以后,“海啸”这一词语才出现在泰米尔语的语汇中——显然这是一种事后逻辑,占星术并不能预见灾难。那么问题是,在对灾难并不能解释的情况下,为什么占星师仍强调自己是科学?极力证明自己比科学更高?
梁博士解释,在印度,一般人根本不因海啸的事情去问占星师,而是占星师自己出来说话,跟公众强调其比科学更高明,这和占星术在印度的历史有关。占星术是被印度教赶走的知识,如今印度教的庙宇已经不具备占星术知识。占星术成为婆罗门专有的知识。占星术如今的地位是,既得不到科学的承认,也得不到印度教的支持,成为科学和印度教都抛弃的知识。因此实际上占星术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一门知识。但是自2000年起,印度的大学开始开设占星术系,占星术已经世俗化,存在于城市之中,而好的占星师都要为自己建立研究所,这是在为占星术创建理性基础的做法。
梁博士认为,占星术是印度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副产品,根据在泰米尔邦的调查现今的印度社会占星术还能存在,并且还影响如此广泛的原因在于,印度有非常成熟公民社会,有充足的包容能力,既能容纳来自西方的科学知识,也能包容本国的宗教传统,还能允许占星术这种得不到合适归类的知识的存在。这样的社会不会使国家变成白开水——即只有科学,没有其他。
最后,梁博士介绍了他的印度民族志,并且将印度社会与中国社会作了对比,民大师生就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占星术是技术还是信仰,占星师与心理学家的类比等等问题与梁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评议人王铭铭老师认为,梁永佳教授在研究中更应该注意不同的文化对灾难的不同解释,应该对于印度人如何看待灾难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的研究更具有跨文化比较的意义,也才能解释印度这样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之所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