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活动— 其他活动

澳门的土生葡人
作者:魏忠 发表时间:2005-08-05 浏览次数:3414

    去澳门旅游,常常会看到一些有着西方欧洲人面孔,却说着一口流利粤语的人,他们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种生活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当这些人赴葡萄牙旅行时,当地的葡萄牙人看到他们也会惊奇地说:“呦,这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呀?”这些人就是澳门的土生葡人。长期以来,澳门生活着三个泾渭分明的群体,这就是中国人,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据2002年4月统计,澳门常住人口有43万余人,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土生葡人大约有1.1万人左右(见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数字)。在2003年6月的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把土生葡人表述为“葡萄牙后裔居民”。在《澳门基本法》第三章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在澳门的葡萄牙后裔居民的利益依法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保护,他们的习俗和文化传统应受尊重。
    现在土生葡人大约有2-3万人,仅有1万多居住在澳门和香港,其余散居在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澳门土生葡人的群体具有蒙古人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欧洲人、马来人、卡那拉人的外形,他是由一个种族经过多次与异族通婚产生的亚种族。澳门回归以后,向中华民族介绍这样一个至今还很少被垂询的,融于中葡两种血液并被两种文化熏陶的澳门土生群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土生葡人的历史要追溯到16世纪初,那时葡萄牙人开始了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向海洋的扩张。继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达·伽马1498年绕过好望角,成功到达印度后,1510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果阿,很快他们控制了印度沿海地区。16世纪中叶,果阿成了葡萄牙在亚洲的统帅部、重要基地和宗教、文化中心。葡萄牙人继续向东发展,他们攻占马六甲以后,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约在1535年(明嘉靖14年),中国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附近进行海上贸易。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贿赂收买了中国地方官,以上岸晾晒被海水浸湿的货物为由,开始了在澳门的居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时称葡人为“佛郎机”(见《明史·佛郎机传》)或“藩鬼”,后称“藩人”或“夷人”,再后来又称其为“西洋人”。由于军事和宗教的原因,早期航海时,葡萄牙王国有严格的规定,禁止妇女登船前往东方。这样既可以减少船上闲散人员的数量,又防止了分散船员和战士的精力。只有极特殊的情况可以例外,如王室和贵族的家眷可以随船。远航葡萄牙人的婚姻成了问题。为了迅速殖民和树立乡土观念,葡萄牙驻印度总督开始大力赞助葡人同当地土著妇女通婚。据史学家研究,土生葡人最早并不是葡萄牙人与华人结合的产物。许多葡萄牙的商人和海员来到东方,由于往返困难,长期在外漂泊,又受到国家的鼓励,他们最先是与以果阿为中心的印度沿岸的当地妇女通婚或是非法结合,这样就产生了很多早期的欧亚混血儿。进而,葡萄牙人又与马来女子和帝汶女子结合。
    澳门开埠时,情况并不稳定,许多葡萄牙人的家眷仍在果阿或马六甲,她们或许是欧洲人,或许是当地人,或许是欧亚混血儿。稳定后,这些家眷从各地来到澳门,他们已有很多达到婚龄的子女。葡萄牙人正式在澳门居住后,便出现了初期的土生葡人家庭。它们大约有这样的特点,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是为数甚多的欧亚混血妇女。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葡萄牙人便转手进行中日之间的贸易。后来一些日本、越南的天主教徒为逃避本国的迫害,迁往澳门,葡人便有了与日本、越南女子通婚的情况。作为早期殖民者,葡萄牙人还进行着奴隶买卖。他们往来贩卖非洲、印度、马来西亚、帝汶、日本甚至中国的女子。在这一过程中,造成很多非婚生子女出世。中国人当时的文明程度较高,他们一般较少种族偏见,但有文化偏见,一切外国人都被视为外夷,不屑与他们往来。中国社会重男轻女,广东一带尤甚,杀死女婴的情况司空见惯。后来一些中国人迫于穷困,便将女婴卖给葡萄牙人。还有一些人则拐骗女孩,卖给澳门的葡人。中国“妹仔”的买卖,使大量葡人家庭出现中国女奴。在澳门的葡人随意蓄妾,并且家中常有数个女奴。
    这些情况,引起中国皇帝的注意。1617年,万历皇帝下了敕令,禁止葡人买卖人口:“新旧夷商不许收买唐人子女”。17世纪初,葡王国也立法禁止奴隶买卖。但上述禁令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1715年,澳门主教再次禁止购买女奴,王国也多次下达禁令。1758年,庞巴尔侯爵下令24小时内释放所有处于奴隶地位的中国姑娘,解决这一问题才出现转机。直到1869年2月,葡王国在所有葡萄牙领地下达废除奴隶制的命令后,这一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此后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家庭出现了新的成分——养女,用以取代女奴。养女是买来的儿童或家长的非婚生子女。澳门的葡人很快就抛弃了印度和马六甲的女伴,开始与日本,特别是中国女子结合,他们非常欣赏日本、中国女子的品质。女奴买卖最终停止后,澳门开始出现了葡人的合法家庭。
    后来,一些经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眼光比较开放,也允许自己的子女与葡人通婚,一般是女儿嫁给对方男子。儿子也有娶混血女子为妻的。土生葡人与华人女子通婚的情况日益普遍。通过几代的融合,逐渐形成了澳门土生葡人的群体。民国时期,这一情况就已引起学者的注意,当时管这种土生葡人叫“咸虾罐”,他们肤色与中国人接近,头发亦较黑,眼鼻则与葡人接近,在澳门的职业地位逊于葡萄牙人。
    土生葡人这一特殊群体,指在澳门出生和生活有葡萄牙血统的人,他们一般也都具有中国血统。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不被中国人认为是中国人。澳门土生葡人长期生活在被中国人包围的环境里,但他们却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没有被中国人融合和同化。当然他们也完全不认同葡国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土生葡人长期以来保护着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既有别于葡萄牙文化,又有别于中国文化。
    土生葡人还产生过自己的混合语体,一种葡语方言“澳门土生葡语”——“帕葡亚”,即Patois(或者Makista)。这是一种使用汉语句式,以中葡语言为基础,大量使用汉语、葡语,同时吸收非洲语言、马来语以及菲律宾西班牙语和香港英文等词汇、成分演变而成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18、19世纪时在妇女和佣人中曾广泛使用。由于这种语言以拉丁字母成文,一直未能引起澳门华人社会的重视。实际上这种语言极具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价值。早期的这种葡语方言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在下层土生葡人中使用的,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叫纯澳门语;一种是接近葡语的土语,在贵族阶层使用;一种是华人说的葡语,夹杂了更多的本地方言。由于过去不受重视,这种语言的文献资料大量散失,现已所剩无几。上个世纪初,为保持葡语纯洁,葡萄牙在海外推行正统的葡语教育。再由于上个世纪末,广东话、英文地位提高,使用者增多。再加之学校正式教授汉语、葡语,导致这种吸收了当地语言精华,结构简单,句法精练的实用方言逐渐消失。现在只能从老祖母的口中,或偶尔从歌曲、笑话中听到这种语言。好在澳门土生葡人诗人阿德(1919-1993),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使用这种语言写下的诗篇。
    土生葡人还有自己的饮食、婚俗、宗教特点。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发展出一种叫做“土生葡人菜”的特殊食物,这主要是果阿和马来西亚风味,还有一点中国烹饪的影响。它既不同于中餐,又不同于葡萄牙餐,而是一种把各个不同地方风味混合在一起的独特美食。今天这种食品已成为去澳门旅游不可缺少的品尝项目。有人甚至认为它起到了调节种族矛盾的作用。那是一种比较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葡式菜肴。一些菜品在葡萄牙是没有的。土生葡人在结婚时,中西仪式同时举行。新郎新娘先穿唐装旗袍拜天地、父母,然后再穿上西装婚纱,到教堂接受神甫的祝福。澳门东方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共存,互不干扰,人们去寺庙和教堂可以自由选择。土生葡人一般选择天主教为多。
    如今的土生葡人妇女身材苗条,容貌美丽。她们挑剔地看着别人,一方面把来到澳门的葡萄牙妇女称作“牛婆”或“肥婆”,认为她们是长汗毛、大鼻子和大脚丫的肥胖女人;一方面又认为当地的华人妇女是圆脸盘、吊眼睛的女人。看看葡萄牙学者对土生葡人妇女的描写吧:她们举止自然,彬彬有礼,情趣高雅,穿戴讲究,接待客人时,态度诚恳而客气,脸上总是笑容可掬。她们聪明、机敏,既能默默不语,也能欢呼雀跃,藏而不露的奥秘神情后面是开朗的性情和温柔,她们实际上掌握着家庭,因为丈夫对她们言听计从。(Ana Maria Amaro著《不为人知的澳门土生妇女》)
    土生葡人的情况在香港是极为罕见的。他们称自己为“大地之子”(暗指他们没有根),广东人称他们为“土生仔”。由于是跨种族婚姻的产物,长期以来,土生葡人不只受到来自中国人的偏见,也受到葡萄牙人的白眼。由于过去,葡萄牙人处于统治阶级,土生葡人自然与葡人靠近,他们认为自己更像葡萄牙人,而不像中国人,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对葡萄牙的强烈爱国热情。
    澳门回归后,可以说中华民族又多了一个民族成分,土生葡人不同于其他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他们也不同于迁移过来的民族如朝鲜族,朝鲜族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单一性。总之,土生葡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1、 何大章,缪鸿基著:《澳门地理》,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出版,1946
    2、 郑妙冰著(香港):《澳门——殖民沧桑中的文化双面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 阿马罗(葡):《不为人知的澳门土生妇女》,《文化杂志》1995年 总第24期,澳门文化司署出版
    4、 吴志良著(澳门):《东西交汇看澳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5、 阿马罗著(葡),金国平译:《大地之子》,澳门文化学会出版,1993
    6、 《文化杂志》1994年第20期(土生葡人特刊)
    7、 库尼亚(澳门):《在葡萄牙定居的澳门土生葡人》,《文化杂志》1998年第34期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