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会议— 国际会议

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报告
发表时间:2003-10-12 浏览次数:340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一行8人于2003年7月4-12日应邀参加了第15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

会议简况: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IUAES)每5年举行一次大会,我所从80年代开始先后组团参加了第12届(南斯拉夫,1987)、第13届(墨西哥,1993)大会。2001年,中国举办了该联合会的中期会议。本次大会由意大利主办,会议地点在佛罗伦萨。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人类/自然的相互作用:过去、现在和未来”,设立了22个学科性专题会议,120多场报告会,到会的代表约700人。

  本次大会各个专题会议的各场报告会具有一定的学术质量,大会的专题演讲和各个专题会议的汇报也比较有水平。

一、 学术交流

  我所参会人员分别参加了6个专题会,即都市人类学专题中的城市类型、多元城市和城市政治报告会,医学人类学专题中的艾滋病问题报告会,语言人类学专题中的语言活力与语言多样性报告会,教育人类学专题中的儿童教育问题报告会,族群认同与族群互动专题中的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报告会,侵害与集体暴力:种族、意识形态冲突与人权专题中的移民、文化与人权报告会,并在会议上报告了以下7篇论文:

 “中国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适应”;

 “遭遇艾滋病:在艾滋病时代中国少数民族的脆弱性”;

 “人口行为与语言保持:以中国朝鲜语区为例”;

 “移民权利与地位:对现代民族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挑战”;

 “中国西部地区女童教育问题”;

 “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

  由于这些论文大都有田野工作的依托和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民族学、人类学关注的现实问题,同时有关移民权利与地位问题也是国际社会的“热点”,因此引起与会各国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会议期间,我所学者同与会的各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学术交流层面发挥了主要作用。由于本次会议关系到我国申办2008年大会主办权的工作,国内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也派出了团组,但是直接参加专题会开展学术交流的主要是我所人员。因此,可以说在这次大会上我所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和报告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为与会各国学者和联合会了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发展和学术对话能力提供了的直接的交流条件。

二、 申办会议的工作

  我所团组参加本次会议除了开展学术交流外,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参加中国举办2008年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的申办工作。这项工作是由国家民委申报、经国务院批准的一项重要事务,从今年年初开始由国家民委组织实施。

  为了申办2008年的大会主办权,今年上半年在国家民委的主持下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准备工作,组成了申办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申办报告组,同时设计了2008年大会的组委会等组织形式。郝时远作为申办组委会领导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申办报告组成员参加了组织工作。我所承担了7种申办宣传资料中的4种资料的编辑、撰写工作,即:

 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论文集(Collections in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in China)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者名录(Chinese Ethn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机构名录(Chinese Institutions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中国民族与文化(画册)(China’s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es)。

  到达佛罗伦萨后,我所8人同国家民委(以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名义)团组15人、中山大学3人、香港科技大学2人、台湾学者2人共同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出席了会议,开展了大量的申办工作。主要包括:在报到处和大会会场设立中国申办工作宣传台,分发资料、开展咨询、谋求支持;在各个专题会场分发资料,介绍中国的情况;对联合会执委会成员开展工作;举办“中国之夜”聚会,介绍中国、联络感情,中国驻佛罗伦萨领馆总领事等出席并讲话;参加联合会执委会、理事会,进行申办陈述;等等。在这方面,我所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7月10日,联合会举行各国代表参加的工作会议,由澳大利亚、中国分别进行申办2008年大会的陈述,然后进行一国一票的投票表决,最终中国以多数票获得了2008年在云南昆明举办第16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的主办权。按照联合会的章程,获得主办大会权的国家也自然获得联合会副主席的席位。

  2008年我国将举办奥运会,主题是“人文奥运”。第16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的主题确定为“人文、发展、文化多样性”,也是为了给“人文奥运”增添色彩。





三、 主要收获与建议

  1、本次会议是我所改名和进行学科调整后第一次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团组规模也前所未有,学术交流比较广泛和深入,我所人员提交会议的论文都属于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关注的前沿课题,我方与会人员的外语交流能力也得到检验,就学术交流的效果而言不仅是成功的,而且也反映了我所关注和开展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与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同步的。

  2、由于我所参会人员较多,论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的现实,关系到我国的民族政策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揭示了面临的问题和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追求,为与会学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和少数民族发展现状的情况以及学术界的思考。

  3、本次会议的总体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由于申办工作的需要,我所人员与各国学者的交流比较广泛,建立了许多新的学术联系,有利于更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

  4、中国获得2008年第16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的主办权,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事务。虽然距会期尚远,但是学术准备工作需要高度重视。我所在这方面将继续发挥中坚作用。除了通过相关学会组织协调全国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外,我所将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课题制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导向,加强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工作,建立相关研究扎实的实证基础,为大会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根据2008年的会议主题,设计由我所人员主持的专题会议。

  (3)从2004年开始,我所人员将参加联合会逐年举行的四次中期会议,会议地点分别为印度、捷克、南非和澳大利亚。

  (4)为2008年大会学术组织工作进行全面的准备。

  总之,我所参加第15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科学联合会大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顺利地完成了学术交流与申办会议的任务。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