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在辽宁大连民族学院拉开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4年年会的帷幕。当日下午,由广西民族大学的周光大教授主持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专题会议也顺利召开,会议印发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专题会议论文集》。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应该如何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民族学亟待讨论的话题。专题会议就此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题会议主席周光大首先明确了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概念,为之后的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的社会文化素质;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进程,任何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过程都是将普遍的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第二,会议上,一些学者“传统文化”本体展开讨论,主要有以下若干角度:张泽忠、刘恕子分别向我们介绍侗族萨玛神、工笔画,并叙述了这些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马东平、卢芳芳、王幸平分别从回族民族风俗、塔吉克民间音乐和传统孝道三个方面入手,表达了作者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的担忧。刘海涛、雷丽铃和黄利会就基督教和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展开了论述。张积家等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讨论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亲属词空间隐喻的影响。
第三,历史上形成和积累的民族传统文化,究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还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邵志忠以红水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丧葬文化是贫困文化的表征,而贫困文化从根本上制约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制约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于秀清认为,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四,更多地学者以个案说明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得以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发展,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如贾岚和韦立宪、杨林、林越英和彭瑜、周光大和周俐希、高泽强、戚晓萍、尹伟先、陆大吉、张丹等人均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梁婷则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讨论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自发保护民族文化的行为。
第五,一些学者以史为鉴,指出民族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开放性。石建中和石朝慧推介了民族学家、苗学研究先驱石启贵及基于民国时期他在湘西苗族地区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当中不乏民族学研究为政策制定作贡献的内容。陈明君在梳理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了该学科为政策制定献计献策的传统,并讨论了该学科参与政策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还有学者以实证研究说明民族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如刘晓春通过个案讨论牧区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专题会议为各位专家、学者、同学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创造了各种思想火花碰撞、学习的机会。
次日下午周光大教授在年会闭幕会上作了题为《深入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 夯实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的汇报,高度肯定了此次专题会议取得的成果,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十分丰富,有待进一步深入、全面、系统研究。周光大教授呼吁更多有志之人投入到该项研究中来,他的汇报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周光大、刘海涛在会后积极组编《发展现代民族学 促进全球民族学研究新发展》一书,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是现代民族学研究的重点,这次专题会议有些论文将选入该论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在二人的努力下,出版经费基本落实。任重道远,衷心希望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研究在未来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