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致辞
论坛会场
贺词墨宝展示
众福桥项目启动、电视纪录片开机和众筹剪彩
上海建桥集团、建桥学院董事长、上海市著名企业家周星增做企业家代表发言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民居研究专家、古村落专委会顾问朱光亚接受采访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2014年7月19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4年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暨【奉贤海湾】众福桥项目启动仪式在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棕榈滩大酒店——上海厅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就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以及众福桥项目的展望,做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卓有成效。
参加此次论坛的嘉宾有:国家民委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广西三江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覃桂双,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党工委书记胡恩同,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管委会主任吴保国,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斌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刘托,上海建桥集团、建桥学院董事长、上海市著名企业家周星增,上海市奉贤水利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民居研究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专委会顾问朱光亚,原广西桂林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桂北民居研究专家、中国民居大师李长杰,中国人民大学EMBA校友会秘书长杨平,地质高级工程师、华北地质研究所所长卢尔庄,众福桥设计者、风雨桥传承人杨善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上海海圣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代表陈宝良,上海玮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代表张一军,上海源坤多媒体有限公司代表刘辉。
论坛应邀媒体有:新华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旅游时报、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奉贤电视台、奉贤报、奉贤微报。
此次会议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一是探讨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二是众福桥项目的启动。众福桥项目的创意来自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村的百年风雨桥,即世界四大木结构桥梁之一的“永济桥”,众福桥将以众筹的形式还原百年风雨桥的筹资方式,以百年风雨桥的建桥模型传承侗族侗族物质文化遗产和木工技艺。此次会议以众福桥项目的启动为主线,抛砖引玉探讨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得失,以论坛的方式集思广益地探讨适合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
会议开始,国家民委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同志代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对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强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是国家民委领导下的一级社团,主要功能是整合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资源、搭建政界与学界的桥梁、并建立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学界的沟通渠道,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下属23个专业委员会之一,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待建的众福桥是侗族文化杰出代表——“百年风雨桥”在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延伸,它对民族交往、民族团结和奉贤海湾区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众福桥项目的启动得到了不少其他专家学者的关注,会方展示了对众福桥的贺词和墨宝。其中包括国家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扬的墨宝“众福桥”,江苏省靖江市市长、中国文物基金会古村落专项基金会执行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专委会理事长赵叶的题词“德化风雨,善成众福”,风雨桥设计者、风雨桥传承人杨善仁的对联“紫气高飚雪浪排空龙腾海湾遨游沟渠捐躯渡济连广宇,祥云缭绕瑞霭氤氲宝塔显彩振钟密鼓众志虔诚庆功成”等。
广西三江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覃桂双女士提到,众福桥项目的启动是中国古村落文化的弘扬,对桂北地区及侗族同胞来说更是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是专家学者们的努力才使风雨桥在上海这一大都市得到认同、传承和发展。
接着会议进入了高潮阶段,国家民委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和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管委会主任吴保国为众福桥项目的启动揭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和上海海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陈宝良一同为百年风雨桥电视纪录片的开机揭幕,上海建桥集团、建桥学院董事长、上海市著名企业家周星增和上海市奉贤水利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军为众福桥众筹剪彩。周星增先生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桥的作用,他讲到桥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到达彼岸,有着默默奉献、忍辱负重和承渡他人的精神,桥代表着沟通、理解和支持。百年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众福桥落户上海更是继承了侗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多彩。
张安蒙女士和陈一峰先生分别就众福桥与百年风雨桥项目和众福桥项目运营策划做了介绍。张安蒙生动地讲述了“一人、一桥、一村”的故事,93岁高龄的杨善仁作为一个普通人不仅为自己的生存努力,也为社会奉献着自身,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构成了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的基础,杨善仁的生活、劳作、生命与侗族的风雨桥建筑和文化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是侗族人民智慧、坚韧和精神的真实写照和浓缩,而他对侗族建筑和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不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侗族,属于中华民族。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就需要发现更多的杨善仁,诞生更多的杨善仁。陈一峰先生对风雨桥项目的建设、运营和展望做了详细的介绍,他强调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来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和政府相结合、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和企业的相结合以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和NGO的相结合,并以此传承传统工艺,弘扬传统工艺。
随后一些专家学者和嘉宾就此次会议做了主题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刘托强调,风雨桥及时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传统建桥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建立风雨桥对弘扬侗族传统建桥技艺意义重大,风雨桥的传承及其衍生品的推出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范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民居研究专家、古村落专委会顾问朱光亚十分感慨地讲到,他很欣慰风雨桥作为侗族文化的杰出代表被纳入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和发展事业中,杨善仁及其风雨桥建造工艺是民族的和国家的,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众福桥项目的启动体现了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人民对侗族建造技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所做的贡献。针对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朱光亚认为国内各界的切入点不同,关注点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EMBA校友会秘书长杨平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的古村落破坏使其对传统文化的承载越来越少,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可喜的是有一批人在努力传承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今后,我们要重视古村落产业开发中存在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等问题,为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做更好的规划。原广西桂林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桂北民居研究专家、中国民居大师李长杰对当前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做了总结,他说众福桥的建造将侗族传统文化融入了上海这座包容性的城市,能在上海建造和看到更多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无疑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最后,参会嘉宾前往众福桥桥址参观,并对众福桥建造方案中的具体细节做出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就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以及众福桥项目的启动做了深入的交流,会议卓有成效:
一是官方与民间组织深入合作,学界与商界深入交流。此次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古村落专委会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和考察,特别在是对侗族风雨桥做了长期调研工作的前提下,将风雨桥及其建造技艺引入上海,这得到了上海市奉贤区海湾旅游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双方紧密合作,就众福桥项目的建造和运营流程做了详细的策划,为民族传统建造技艺和文化在上海的传承搭建了良好平台。此次会议中,学界和商界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做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促进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和政府相结合、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和企业的相结合以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和NGO的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营造技艺。
二是探讨并探索了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众福桥由93岁高龄的风雨桥传承人杨善仁设计,将还原侗族百年风雨桥即“永济桥”的传统建造技艺,众福桥的建造正是将风雨桥及其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嵌入上海这一国际化的大都市,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是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新模式。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