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会议— 国内会议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八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八次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经验交流会综述
作者:陈永亮 发表时间:2013-11-22 浏览次数:6020

 

2013年10月25—27日,由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国家民委重点基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八次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经验交流会”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的民族理论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会的专题会场之一,首次采取两个分会场的模式进行研讨,第一组研讨会共分为民族观与和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视角下的民族问题,社会田野调查视角下的民族问题,民族、地区民族问题思考等六个专题;第二组共分为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和谐与交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路径分析,和谐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工作及民族政策研究,区域性民族关系研究等六个专题,同时延长了各位学者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时间,与会的各位研究生围绕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交流”的主题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建议,各位评议学者认真负责,围绕着发言者的主题精彩点评,在充分肯定研究生们的科研能力和论文水平的同时指出了不足和缺点,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研讨会各高校研究生提交学术论文60余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不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民族理论观点,也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例如,内蒙师范大学席艳婷提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并分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与共筑美丽中国梦的关系;西北民族大学谢文莉主要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和谐社会建设为例,论述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西南民族大学甘晓芸从理论上对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理论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论述,系统地分析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既是我国民族关系现实过程和发展方向的一种理论概括,也是我国发展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一个工作目标,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兴旺昌盛有着密切关系。云南大学宗洪宇就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当前影响云南省边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贵州民族大学伍泉穆以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探索贵州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与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的吴梅研究探讨了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民族工作视角下云南省如何建立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问题。

三、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逻辑上有内在影响递进关系,实践上有必然影响制约关系,因而这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逻辑关系。中央民族大学李臻从“民族和和衷共济”的一般理论入手,探讨其内涵和外延,将“民族和衷共济”的理论应用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具体历史语境中,论述了民族和衷共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主题;贵州民族大学杨凯从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探讨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之间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李洁超以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境繁荣发展稳定示范区为例,探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本质特征相对应的必然结果。北方民族大学李瑞芳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对现阶段构建和谐宁夏民族关系提出了思考;西藏民族学院缪关永探索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变化,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西藏自治区和谐民族关系;石河子大学吴良平以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村民的社会求组网为例,探讨日常生活(族际通婚、居住格局等)的互动与民族关系的关系;青海民族大学元旦姐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影响青海省蒙藏民族关系的因素,并提出夯实经济基础,加强民族干部综合素质等建议进一步促进青海省蒙藏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新疆大学古丽娜尔•阿扎提对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老年人群宗教信仰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的联系性,并提出宗教因素是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之一。

五、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精髓,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突出了当前民族关系的核心价值取向。新疆师范大学热依拉•艾合买提提出,新疆是多民族生活的区域,通过分析了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意义,探讨影响新疆和谐文化构建的因素;中南民族大学周红英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例,探讨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内蒙古大学王德强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为例,分析了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背景下,如何开展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工作。

研讨会闭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来仪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教授亲临研讨会闭幕式并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第八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八次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成果,对广大研究生提出,要不断坚持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对研究生们以宽广的视野研究国内外民族关系,以扎实的调研研究现实问题的思路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研究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更大的希望、更高的要求。

第八次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教学经验交流会会议在当天下午召开,与会指导教师和评议老师分别就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学术能力建设、研究生就业指导、民族理论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机制、研究生社会调查机制建设等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相关的共识,并开展了参会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评奖工作。

此次学术研讨会紧跟时代主题,探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实际,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很好的平台,也为老师提供了交流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提升民族理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经验的机会,活跃了全国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学术氛围,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水平,有利于推动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