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
研讨会集中授课
研讨会会场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学术考察
于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考察座谈会
2013年9月23日至30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在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功举行。
研修班采取集中授课、专题研讨、分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9月24日,第三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修班开幕式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国际厅举行;9月24日至28日,研修班通过专家授课、学员讨论等形式展开研修;9月28日上午,举行了研修班结业仪式,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9月28日,研修班专家、学者赴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了学术考察,研修班圆满结束。研修班举办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散杂居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现将本届研修班活动总结如下:
一、参会专家、学员情况
参加本届研修班的学会领导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司级)黄忠彩巡视员,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胡千骊副处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庄孔韶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三峡大学副校长谭志松教授。
本届研修班邀请了国内外5名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著名学者为研修班学员授课。他们分别是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庄孔韶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人类学系宋志方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斯蒂芬斯蒂芬·拉索·辛德勒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雷振扬教授。
研修班汇聚了国内一大批民族学、人类学的青年才俊。研修班共有来自21个高校和研究单位的36名学员,均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共提交36篇论文。既有民族院校,如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和院校,如内蒙古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还有四川民族研究所、广东瑶族博物馆等一批科研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也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研修班。学员既有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学者,也有来自社会学、中国史、世界历史等众多学科的教师。
二、专家授课
9月24日至28日,5名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著名学者为研修班学员作了专题学术讲座和前沿研究报告。五位专家的报告分别为庄孔韶教授的《人类学田野调研与理论转换》、宋林飞教授的《当代西方社会学议题与理论》、宋志方博士的《穿行于东西文化之间:一个华人学者在西方学术情境下对中国文化的表现与诠释》、斯蒂芬·拉索·辛德勒副教授的《当代影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理论与方法》、雷振扬教授的《新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庄孔韶教授、宋志方博士、斯蒂芬·拉索·辛德勒副教授还为学员播放了多部影视人类学影片,如《端午节》、《虎日》等。
五位专家通过报告和影片就当前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的前沿理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了非常专业、前沿的精彩讲座。通过专家授课,学员们能够与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界的大家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理论前沿,把握时代的主要问题。
三、学员讨论
9月24日至27日,研修班学院分成两组,分别在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民族学人类学实验室,围绕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视人类学等主题举行了六场小组讨论。讨论中,学员们都宣读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与专家学者就理论视角与观点、思路、方法与材料进行了深入地研讨。
第一小组共有19名学员,召集人为中南民族大学哈正利教授。共进行了三场讨论,三场讨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分别为哈正利、蔡宇安;蓝希瑜、王田;李安辉、向轼。研修班结业仪式上,宜春学院蔡宇安副教授汇报了该组的讨论情况。
第一小组讨论期间共有18名学者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主要涉及以下6各方面:
国内外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有7篇,包含了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证研究。如李安辉的《民族村寨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纯的《开发广东省连南县油岭古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构想》、刘俊波的《城市化进程对民族乡行政体制的影响》、苗丽的《关于临沧市扶持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实践与思考》、裴圣愚的《正确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李连广的《论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与保障》、刘兴亮的《宋代湘西边地的“越界事件”考述》。
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研究论文3篇,具体涉及到扶贫、土地流转、养老制度等问题。如哈正利的《喀什地区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黄利会的《民族地区农民土地流转行为分析——基于长阳县的调查》李岩的《略论中国古代的尊老养老制度》。
亲属关系和婚姻制度2篇。蓝希瑜的《认而不亲、差而有序:赣南畲族“认表亲”研究》、向轼的《族群边缘的族内婚与族群性的维系?——基于渝东南秀山苗族村的调查与分析》。
微观经济研究1篇。蔡宇安的《散杂居地区回族清真餐饮业个案调查与比较研究——以西安为例》
族群政治研究3篇。方长明的《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瑞典穆斯林现状分析》、李勇军的《时局与边疆:民国时期边政学的发展历程》王田的《民国时期川西北鸦片种贩与族群政治——以杂谷脑河流域为中心》。
民族音乐问题研究论文1篇。田中娟的《二都戏的班社组织与经济供养模式研究》。
第二小组共有17名学员,召集人为中南民族大学陈祥军博士。共进行了三场讨论,三场讨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分别为郗玉松、龙运荣;唐卫青、陈祥军;孙东方、田维民。研修班结业仪式上,湖南科技学院龙云荣汇报了该组的讨论情况。
该小组提交17篇论文,主要围绕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与保持,民族宗教、习俗,本土知识与生态环境保护,媒体、影视人类学与民族文化建构等主题展开了研讨。
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与保持方面的论文有肖坤冰的《岩茶产制中的“技”与“术”——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 刘婷的《“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壮族“布洛陀”文化的调查》、孙东方的《达斡尔族的文化源流与变迁》、谭志国的《改革开放以后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变迁探析》、田维民的《论保护与传承武陵山片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原则——基于原生态文化的视角》。
民族宗教、习俗的论文有唐卫青的《台湾邵人祖灵祭的仪式分析》、莫代山的《旅游背景下民族禁忌文化的变迁与固守——以德夯苗寨为例》、王玉琴的《“烧老鹰窝”年俗的文化透视——以九龙县为例》、吴合显的《腊尔山区苗族巴代信仰的变迁》、郗玉松的《清代土家族墓碑文化研究——以田家洞地区为例》、李红伟的《浅析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
本土知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有陈祥军的《从生态人类学视角研究本土知识——以新疆哈萨克气象预测知识为例?》、姜爱的《武陵山地生态与土家族的文化适应》、欧阳岚的《生态人类学视角下迁徙族群的文化创生性——以桑植白族文化为例》、宝花的《清代蒙古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阿拉善土地神的建构》
影视人类学与民族文化建构的论文有龙运荣的《媒体人类学及其在我国的可能》、王真慧的《影视人类学视野下浙江景宁畲族“三月三”民歌现代性建构研究》
第二小组共有12为学员作了发言。每位学员的发言都引起了大家的积极讨论。其中不乏一些充满新意的值得思考的观点、材料或案例。如肖坤冰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手工艺”的概念界定与理解问题。刘婷博士的“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原因及原则问题。唐卫青博士介绍了台湾邵族的祖灵祭祀仪式分析,指出我国文化传承与保护不仅要了解民族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更要了解隐含在背后的深层结构文化所起的作用。王玉琴博士给大家描述了一种独特的“烧老鹰窝”习俗,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郗玉松博士以湘西古丈县田家洞地区清代土家族墓碑揭示了土客通婚、土家女性地位及当时的社会等级结构状况。陈祥军博士以新疆哈萨克气象预测知识为例,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本土知识,姜爱博士从武陵山区生态与土家族的文化适应研究传统知识,都体现了人类学、民族学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当下,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通过小组讨论、切磋,互相交流研究心得体会,相互借鉴启发,并对当前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社会发展研究达成了诸多共识。通过学员联谊会,学员专家们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
四、学术考察
研修期间,研修班共组织了两次学术考察。
9月26日下午,研修班专家、学员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对荆楚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考察。
9月28日至30日,研修班专家、学员还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了学术考察。9月29日,研修班专家、学员参观了柴埠溪景区、白岩坪和腰牌两个民族特色村寨、湖北省茶叶博物馆。9月30日上午,研修班专家学者与五峰县政府、民宗局、文化局等部门的干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五峰县副县长覃业成汇报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基本县情及发展思路、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做法和成效。专家学院就对五峰县经济发展思路、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等问题与相关部门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届研修班,历时8天,学员全部结业。学会领导、授课专家、研修学员一致认为,此次研修班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活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在研修班结业仪式上对第三届研修班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届研修班有6个收获:一是五位授课专家讲得非常精彩,二是互相交流的水平很高,三是请来社会学大家授课,学科上有突破,四是集中对影视人类学进行了探讨,五是对研修班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六是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
黄忠彩秘书长还对参加研修的青年学者提出了“出彩”、“出声”、“出家”的殷切希望,并建议年轻学者加强对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的研究,如维汉通婚问题、民族地区维稳问题等等,希望青年学者之后共同为加强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做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