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会活动—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

周明甫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对研究会工作的几点意见)
作者:周明甫 发表时间:2007-06-05 浏览次数:1184

关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工作的几点意见
周明甫(2007-3-30)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领导班子,原则通过了研究会的章程,大家共同经历了研究会成立的庄严时刻。所有在座的同志,都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记住,2007年春天,在北京,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了。这标志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历经百年的沧桑变迁、成长、发展,今天翻开了新的一页!

        受李德洙会长的委托,我就研究会的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认真履行研究会职责,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是由从事人类学、民族学、民族问题等研究的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个人以及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宗旨是团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增进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根据民政部批准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章程》,研究会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组织会员开展人类学、民族学的跨学科、多领域研究,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相关的学术成果;与国外有关机构和人士建立联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及相关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组织召开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向有关领导机关、政府部门反映社情民意,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课题研究,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为民族工作及其它一些社会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研究会业务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 业务范围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通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有利于动员和引导学界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为中国的民族工作服务;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宣传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成就;有利于加强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为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所做出的贡献。

        2. 业务范围具有独特的外向性。要申请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资格的社团,应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一般都是各国具有代表性的非政府组织,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广泛的综合性。例如我国已经获得联合国咨商地位的社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在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基础上组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有利于取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咨商地位,改变我国在国际民族人权斗争中没有非政府组织话语权的局面。

        3. 业务范围具有较突出的跨学科、多领域特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会员由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团体会员主要是人类学民族学相关领域的学会、研究会、高校系所、其他研究单位及民族工作部门。因此,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成立,体现了跨学科、多领域的特征,有利于充分利用全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资源,提升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水平。

        当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际学界和发达国家比较,总体仍然显得比较滞后:一是学科体系不完备。人类学民族学包含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四大分支。当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文化人类学展开,专业设置并不完备,尚未构建完整的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系统。二是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领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等诸多广阔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迁。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应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积极拓展研究领域,探究和解决人类社会变迁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三是学科布局不理想。人类学民族学本为一体,在中国的发展更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的民族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各民族院校之中,人类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各普通高校之中,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也不利于学科间的互补与共享。四是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比较欠缺。一方面缺少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也缺少与国际学界交流与对话的专业人才。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在组织形式上有了很好的探索和创新。我们要继续完善和扩展这种组织方式,充分发挥研究会的组织协调功能、指导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各分支学科的专业学会和地区性研究组织,充分团结和凝聚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以及民族实践工作者,共同推进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目前,研究会仅仅初步完成理事、常务理事的推荐工作,还要继续向学界集聚更多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人才、民族工作实际工作者,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加入研究会,扩大研究会的规模和影响力。

        研究会要进一步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历史悠久又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进行人类学的解读和重读,对正在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社会,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并将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重读与中国社会的田野考察结合起来,从而更好更广泛地与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进行学术对话,构建人类学民族学的中国话语和中国体系,从而为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作出无愧于中国的贡献。

        实现研究会的宗旨,凝聚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学术队伍,开展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活动,研究会必须创建比较完备的组织工作机制。

        关于研究会的组织管理工作,研究会章程作了明确表述。研究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会员代表大会每5年一届,如遇特殊情况,经理事会决定,报国家民委审查批准同意后,可以推迟或提前换届,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研究会设立秘书处作为研究会的办事机构,负责研究会的日常工作。法人代表由秘书长担任。

        研究会要不断加强自我管理,遵守国家法律,建立民主而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服从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领导。自主、自律、自强。要按照法律、政令、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民间组织管理规律,在社团内部建立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制度、人事制度。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切实提高研究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今天,研究会正式成立了,万里长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相信,在国家民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学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研究会一定能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已进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不少不可避免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研究的重大使命。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人群的关注,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社会维护少数群体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有力推动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不和谐因素提供理论参考。诸如贫困、环境污染、吸毒、艾滋病、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可以为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差异问题已经是中国发展面对的最普遍的问题。这种差异性,不仅有文化上差异,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还有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因素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我国社会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特征。要使全中国人都可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则为人们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境界和探索路径。

        “民族团结,社会和睦”,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与我国民族工作的关系十分紧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类学民族学为我们制定民族政策,进行民族识别,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在新世纪新阶段,“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应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为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思想借鉴。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渊源,又体现了时代进步;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人类学民族学以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应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去不断探寻新的路径和方法。

        “加强交流,认识世界”,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同样是国外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国际性特征。国外人类学民族学者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办法。人类学民族学界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美亚洲等政府间、区域性、地区性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和把握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新趋势、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人类学民族学是一门探讨多元文化和谐之道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学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等诸多方面,为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人类学民族学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切实做好筹备工作,为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作出应有贡献

        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7月,中国都市人类学会成功申办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世界大会将于2008年7月15日至23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这也是世界大会自1934年创办以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这次世界大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领导同志多次过问,对会议筹备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最近专门听取了世界大会筹委会的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世界大会的筹备工作。这次世界大会,还得到了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支持单位的大力支持。在中国举办这么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次世界大会的主题是“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这个主题是我们提出,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既蕴涵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又顺应了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历史大势和根本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深刻思想和重要理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召开世界大会,阐释和倡导“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思想,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世界大会规模较大,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性影响,可以促进我国的多边民间外交。2008年世界大会的参会人员,都是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知名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全球性影响。来自世界范围内的5000名左右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民族、宗教、艾滋病、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这必将促进我们全面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及其他相关国际性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掌握新动态、新思维、新理论。同时,也会促进我们与一些国际性学术组织和民间团体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拓展我国的多边民间外交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影响,提升国际形象,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三,世界大会是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民族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的大好平台。我们党和国家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切合我国实际的民族政策,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成功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可以借助世界大会这一国际学术交流的大平台,介绍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充分展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有利于我国的反分裂斗争和展示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

        第四,世界大会为我国展示绚丽多姿的各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空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次世界大会的学术交流、文化会展和影视展映等活动,可以成为展示我国各民族文化建设事业成就的重要窗口,有利于弘扬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第五,世界大会为推动和促进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次世界大会在中国召开,充分说明了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的愿望,这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展现我国的国际形象,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对进一步推进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队伍建设,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通过世界大会加强与国际学界的学术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动员国内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锻炼学术队伍,创新理论研究,加快学科发展。

        3年多来,世界大会筹委会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下,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筹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距离召开世界大会所剩时间不多,筹备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2007年是世界大会筹备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2008年顺利召开世界大会的成败之年。2007年底以前,参加世界大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报名确认工作,国内学术准备工作,世界大会的宣传、会展、影视展映、会务准备和日程安排等各项筹备工作都应该基本就绪。为此,我们要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要抓紧大会信息发布工作。近期在网上向国内外公开发布相关信息。主要包括筹委会机构及组成人员名录、大会的主题阐释、时间、地点、所在地气候、专题会议设置、会议费用、旅行建议、影视征集等基本情况,注册登记、缴费、资助、会场、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志愿者服务、会展场地等会务信息。

        要抓紧世界大会的学术动员工作。按国际型学术会议的惯例,学术准备工作要在7月底前基本完成。

        1. 基本完成世界大会专题会议设置工作。要在7月份前再征集200-300个专题会议提案,并尽早在申报的提案中筛选确定150个左右的专题会议及其负责人。专题会议设置工作既要注重国内与国外的区域平衡,充分调动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力量,又要注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平衡,在继续推动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的参与的同时,争取在推动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积极参与方面取得突破。

        2. 初步确定大会主旨发言人名单。大会主旨发言是国际学术会议的惯例,发言人选和发言水平关系到世界大会的学术水准,关系到世界大会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邀请世界一流的学者作大会主旨发言,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3. 基本确定各种分机构会议的数量和规模。分机构会议是世界大会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包括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各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年会,由区域性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组织和各国人类学民族学机构召集的学术会议等。

        要抓紧世界大会的会务准备工作。会务准备工作涉及与会代表的学术活动的场地安排,以及吃、住、行、游、娱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目前,筹委会已经拟出了会务工作的初步方案,但离可操作、可实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是2008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承办主体,也是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

        世界大会各项筹备工作按照争取办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最精彩、最成功的一届世界大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研究会全体成员要立即行动起来,在筹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世界大会的圆满成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回首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历程,有屈辱,有荣耀,有悲戚,有欢歌,感受沧桑巨变;展望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未来,有责任,有希望,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创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辉煌明天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