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会活动—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与会专家学者在首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与会专家学者在首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作者: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处 发表时间:2011-03-28 浏览次数:94

专家发言 

 专家发言

 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
        罗哲文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悠久历史
文化遗产过去称之为文物,现在仍是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部分。文物一词过去也包含了非物质,为典章制度之义。自商周开始就有保护甲骨文书的记载,3000多年传承不息,不断丰富和发展。古建筑从宫殿坛庙寺观发展到今天的近现代代表建筑、工业遗产、线型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大运河等)还在发展,如前几天在泉州开的海峡两岸红砖系列建筑文化保护申遗研讨会等等。
  二、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的遗产特色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我们所称的炎黄子孙,三皇五帝都是不同部落的代表,五千年来不断地多民族大家庭统一国家,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如像福建这个地区的闽粤民族文化两千多年不断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更为丰富。南音,提线木偶,妈祖祭祀等。
  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交融结合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遗产大国,物质的文化与自然的非物质已30多处,总数世界第一了。我认为二者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如古琴,与弹奏者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就是京﹑昆戏也要舞台才能演出。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不仅要保护还要发挥它们的作用,否则保就没有意义了。我一贯主张“一保二用”保是前提,用是目的。不仅要保要用,还要发展。文物本身不能发展,但保护的方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等等是要发展的。非物质遗产更是要发展,但如何发展要好好研究如京剧等。
  五.重视少数民族遗产的保护与抢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特别丰富多彩。但是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正在频于消失之中,如羌文化。所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今天在这里成立民族文化专业委员会来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何在
  段宝林 (北京大学)
  民间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民间文化的文化自觉问题。民间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学的精品是文学史上的典范之作。这显示了一个历史规律:雅俗结合律。因此,大力普及民间文化知识,提高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社会转型时期民俗文化产业的文化元素归原研究
  刘芝凤(厦门理工学院)   徐辉(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21世纪是现代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转型时代。这是必然趋势。21世纪的中国土家族文化,基础理论少不了创造性、民族性和艺术个性张扬的发展方向。不论从少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型时期何去何从,都应该回头寻找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归原的心理模式,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以文化元素归原理论,凸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试论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特征
  张  跃(云南大学)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是真实的存在,在国家文化建设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已经被批准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各民族也在不断地调适着各自的节日文化。从政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看,把握现代少数民族节日的现状有助于进一步实施有效的保护政策;理解少数民族节日的发展特点有利于思考把节日作为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且更深层次地揭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本质:节日在民族生活中的适应性。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非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遗产,通过物质与精神共同呈现,它是同建设新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所在。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民间记忆、人生礼仪、庙会文化、民间工艺等众多方面,具有群体性、时间性、空间性、公共性、规范性、民间性和活态性的特征,它传承于民间,传承于群体,是社会大众共有的民间记忆。总的来说,口头非物质文化的最终表现是一种文化精神,其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

藏族史诗《格萨尔》中的歌舞文化遗存
  李措毛(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青海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格萨尔》代表着古代藏族的智慧。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它是在藏族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格萨尔》说唱艺术在藏族地区流传广泛,引起国内外很多著名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与重视。歌与舞作为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格萨尔》藏戏中是自然的,并且可以说在藏戏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表演时往往是载歌载舞,使人从视觉角度感受到了《格萨尔》表现出的内在的情感世界。

  蒙古族民间故事文本搜集整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那木吉拉(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
  蒙古民间故事文本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发行工作,有力地支撑了该民族民间故事的学术研究。但如何将蒙古民间故事最科学的文本送至广大读者和学术研究者,是非常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高志英(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得以繁衍、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每个民族传统知识的积淀。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此同时,当今社会转型对于民族文化遗产,尤其在社会巨变中仍然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无疑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问题,需要有更多的“文化自觉”,而且是包括国家政府层面的文化自觉与文化遗产持有者之间的文化自觉,以及在二者之间的对话前提下,整合相关力量来理性决策、指导与实践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鼓浪屿传统文化
  张晓歌(厦门理工学院)
   百多年来,土风与洋风、传统与现代,市井文化、市民文化、民间文化、舶来文化与兼容文化在鼓浪屿和谐汇集、完美共存。由此,一个融传统地域原住民、新兴资产阶层、万国来客集团于一体的,近代厦门城市文化于此形成发展起来。而多元文化奇妙融合于这个适宜于诗意栖息的小海岛,就为这方葱绿的土地带来了与众不同、值得探寻和欣赏的独特民俗文化风貌。

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保护
  刘夏蓓(北京师范大学)
  以我国近三十年来古村落景观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保护与传统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两种社会结构下“生存样态”的不同应该成为文化保护的前提与基础。由于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的常数,因此,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是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是保护这种社会结构的自洽性,而由被保护者参与保护行动,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应是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