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会活动— 首届中国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邓峰:少数民族节庆的时代经济意义和价值实现
作者:中华民族节庆 发表时间:2011-03-15 浏览次数:21

一、少数民族节庆的特殊性和时代经济意义
    (一)中国当代区域节庆的成长背景和状态概述
     中国当代区域节庆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迅速发展,如今已有县级人民政府以上规格的节庆8000多个,每年节庆成本约600亿,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现象,使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界不能忽视,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议论。
     中国当代区域节庆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涉外经济成为各地追逐目标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又因世界文化和经济品牌化时代的到来出现区域经济战略品牌化意识的强化,而得到普遍扩展。人们发现,自九十年代起,在媒体上不仅看到产品广告,以宣传地区形象和旅游的广告也比比皆是。因此,区域节庆是当地文化与经济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节庆
     在上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区域品牌化经略潮流影响下,少数民族节庆由政府主导,在文化上被嫁接,功能上被扩展,具有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节庆的一些性质和特征。但少数民族节庆同样被新赋予了发展旅游乃至招商引资的使命。
     即使如此,少数民族节庆依然保留着其文化的精神“内核”,依然保持着她的文化特色,也与内地各区域“创造”的节庆有重要的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少数民族节庆的特有魅力,即“信仰”。这就是少数民族节庆的特殊性。
     (三)关注特殊性就是关注时代经济意义
     少数民族节庆的特殊性具有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意义,而且价值大于内地近年来突然“创造”出来的节庆。
     其核心在于由“信仰”文化带来的无法复制的节庆魅力,再加之生产与生活的原生态、亲近大自然的环境、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等,这些就是期待以节庆带动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应保护、运用、发展的宝贵资源。政府关注少数民族节庆的特殊性就是关注少数民族节庆能够带来的时代经济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少数民族节庆给所在区域带来的时代经济意义集中体现在旅游产业。
      二、少数民族节庆中政府的经济目的和角色
     (一)区域政府鼓励和举办节庆的目的
     经过三十年的摸索,各地政府对节庆的认识开始出现转变,中国当代区域节庆正开始经历扬弃的过程。一些优秀节庆经历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后,地方政府切身体会和领悟到当代区域节庆的本质功能。
     为百姓办节,成为一些先进节庆的追求——这是正本清源。
     此外,政府关注的节庆其他功能还有:城市形象树立、促进旅游经济、创造经济交流机会等。这里所讲的“创造经济交流机会”就是与招商引资相关的,但二者不再被认定具有因果关系。
     在政府关注的其他几项节庆功能中,区域形象宣传是最有效的。在城市也进入品牌经济战略的时代,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是要依靠良性“事件”的。节庆就是最恰当的事件。它体量大,影响力大,较之一般的新闻事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和总体社会风貌,能够更深远地展示历史和人文精粹。因此,一个地方政府除了遵循“为百姓办节,给百姓带来欢乐与和谐”这一宗旨外,其次就应该把城市形象宣传作为重要目的,以这样两个目标指导节庆的策划和实施。
     但具体到某一个少数民族节庆,还应与老百姓传统的办节目的有区别(尽管二者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就是说,节庆的核心内涵与当下出于经济考虑附加给节庆的“外延”存在不统一的可能。少数民族节庆的这个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节庆中扮演的角色
     新的形势下,尽管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节庆中扮演的主导性角色在主体上与内地区域政府已很像,但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和节庆的传承,政府更注重以尊重传统、尊重百姓意志为前提。这就比内地节庆要良性得多!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地节庆每年频繁地生生灭灭,而少数民族节庆则相对稳定得多。基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可以判定:运用民族节庆,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主管部门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产业决策。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节庆中已经在扮演或部分扮演扶持、服务、监管的角色,先进于内地区域政府。与内地当代节庆相比,这里更好地传承了区域节庆文化,政府行为更注重适应这里的节庆生态。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要想把旅游这项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发展,却不能仅凭少数民族节庆的自然状态来实现,为此政府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实现少数民族节庆时代经济价值的基本方略
     (一)战略层面
     1、大力发展旅游节庆,无论性质还是从历史演进来看,它都是与旅游紧密相连的。实现少数民族节庆时代经济价值的基本方略首先就是大力发展旅游,这样,节庆才有了产业落脚点,才能从文化价值拓展到经济价值,少数民族节庆才能体现我们期待的时代经济意义。
     2、始终关注传承与创新,解决好二者关系
     关于节庆传承与创新的一般理解——
     节庆应传承它的文化核心,传承它的个性;节庆应创新它的形式,即它与新技术、新手段、新生活条件等等相结合产生的新创意。
     对一个区域节庆而言,改变文化核心是很危险的,它会使一个节庆因失去个性而没有了生存的根本;没有形式的创新,同样很危险,今天的社会太精彩,审美疲劳就会使百姓离你而去。
      少数民族节庆的传承和创新——
      少数民族节庆的传承和创新可以概况为一句话:宽容和保护内涵,扩展和创新外延。
      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首先应当尊重、扶持、帮助传统民间节庆,只有节庆的文化核心壮大了,她才更具活力,才能具有更大的张力,才能有力量担当大型推广旅游活动对她的依附。那么,在尊重、扶持、帮助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为了使传统文化为今天发展旅游、发展区域经济所用,去扩展附加的内容,就是创新。
      要处理好少数民族节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政府起码应当关注以下问题:一是以宽容的心态允许其核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二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节庆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更具规模,并且不干涉或试图改变民间办节的传统方法和程序;三是扩展外延的活动要关照节庆文化主题和旅游市场需求两方面。
     (二)策略层面
      1、参考借鉴“生态博物馆”概念和做法
     目前有一种“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参与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途径。生态博物馆是对所在区域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新形式,它以各种方式记载和保护区域的文化精华,并通过不断建立、健全旅游支撑系统、保障系统,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节庆同样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态博物馆”概念和做法与前面我们讲述的观点基本一致,因此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并可以借鉴到节庆中。借鉴后的做法,正是我们讲过的:对核心文化及文化形式的保护,同时发展与核心文化协调的节庆及旅游内容。当然,“生态博物馆”是纯粹的旅游的新概念,而我们站在节庆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涉及政治与文化及区域经济的其他门类,比如对传统信仰的包容、区域形象宣传的考虑,还有与外界的经贸交流等等,这些都超出了旅游的范畴。
     2、旅游区建设:扩大体量与整体中的局部差异
     旅游收益一方面取决于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与旅游产品的体量相关。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良好生态环境、精美独特的建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精彩程度而言对国内外游客有足够的吸引力。但是要构成长年运营的旅游主题,体量是需要提升的重要方面。
     体量提升首先是指节庆规模和旅游产品规模的扩展,通过发展节庆规模,提升节庆知名度,进而推进旅游的发展。体量提升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探讨促进相邻同一民族县域间旅游协作机制的诞生,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同时,既有合作又有个性。经过协调,各县在民族文化圈大概念下,产品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3、产品内容:重视人文、重视体验、重视休闲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建筑景观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节庆所在地未必拥有,或虽然有但未必足以吸引游客为此前往。非物质文化内容同样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展示是可以人为在短时间内扩展的,这为我们提升少数民族节庆的魅力提供了可能。
    “体验”是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和日常旅游的优势之一。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海内外游客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开发出一系列使旅游者从始至终贯穿旅游全过程的体验项目,感受有别于观赏自然景观的另一种快乐,将是休闲旅游的标志性内容之一。
     4、加强统筹力度,提高策划水平
     加强统筹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民族文化旅游区概念之下,对跨区域的合作、协调的统筹,通过扩大体量、丰富内容、共同投入,联合做成可以在海内外产生影响的大文章。二是在某一县域当下的节庆中,统筹各方面资源,统筹各类活动。少数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活动形式,当政府把这些活动组合、放大,突破传统规模,形成一个具有当代经济意义大节的时候,就存在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活动群彼此协调与关联、节庆的行程与高潮设计、对游客参与和消费过程的引导、效益链的设计和实施等问题。
      5、宣传:统一形象、联合推广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媒体在一切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但庞杂的信息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感观,人们既无法判定信息的品质亦容易对接受一种信息感到疲劳,以至99%的信息被迅速抛弃。
     旅游对于向大众传播信息有特别的依赖,可以说没有媒体传播,旅游就很难发展。但优秀的媒体、有价值的传播其价格又非常昂贵。没有新意的广告如石沉大海,且没有充足消费空间的旅游产品广告,也因效费比不良造成浪费。
     去年,一条新颖的旅游广告在旅游界内外广受好评,人们因此记住了它,这就是“好客山东”。它以统一概念、集合形象的手法宣传山东城市,形式新颖,且比每城市单独在央视投放效果更好,经费更节省。
  如果同一民族相邻区域能够以同一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该民族旅游圈为整体形象,那么不仅诉求了旅游形象和资源体量上的提升,更开创了以“文化元素共生区”为概念的旅游广告先河。当然,以当下的体制,跨省跨地区,无论是旅游合作,还是旅游合作下的统一形象、联合推广,都存在难度,关键看各级领导怎样认识其价值,是否有决心为民族文化旅游圈寻求突破。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