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城市节日的历史文化特性
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村生活迥异的生活形态,虽然我们从中国农业社会的总体上看,中国城市是农业文明的花朵,但花朵毕竟与枝叶有不同的结构与色彩,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生活传统。城市的日常生活传统这里先不去说它,我们来看城市的节日生活传统。
城市节日传统中,公共性是其根本特性。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
(一)城市节日公众娱乐性特征明显
城市节日公共性的标志之一是城市各阶层依照传统或新型的节日时间定期举行吸引全城居民参与的公共性娱乐活动。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所说:“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娱乐性是城市节日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文明进程的角度考虑,城市节日较之于乡野节日更加强调节日的娱乐性,因为节日的主体城市居民更重视感性的与公共场所有关的娱乐活动,人们通过公众参与的娱乐活动,实现城市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交流。传统城市节日的娱乐性伴随着城市功能的消退与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产生的世俗化成分的扩大而愈益增强,在城市节日生活中娱乐成为节日重要特征。
元宵节是城市节庆中最能体现城市公共生活的节日。作为中国民俗年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公共参与程度更加热烈,习俗也更加丰富。以唐宋时期元宵为例,元宵灯火游人成为节日的突出人文景观,有唐诗为证:“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宋元明清时期元宵节依然是城市的公共性表现最强的节日。元宵的喧闹透出民众节日欢娱的心情。
(二)城市节日的宗教性集会活跃
城市是人口与物资聚集之地,也是寺院庙宇林立之区。由于经济的关系与人们密集活动的需要,城市既有适应全城甚至更大范围人们祭拜需要的规模宏大寺庙,也有同一街区或仅为行业崇拜的中等规模寺庙。寺庙林立反映了城市各阶层的精神生活需要,城市节日通常都以寺庙为公共活动中心。烧香拜神、逛庙看会是传统城市居民节日生活的方式之一。
我们以元明清的北京为例。北京是元明以来的国家都城,不仅有帝王的宗庙,而且是全国宗教信仰的本庙所在地,其中白云观、东岳庙、都城隍庙、都土地庙、关帝庙、雍和宫、广化寺、广济寺等尤为著名。北京人宗教信仰常常通过岁时节日活动体现。北京除一般传统节日外,也有自己的城市节会,而这些节会都与寺观庙宇等宗教空间发生关系。如正月十九,元代北京人称为“燕九节”,是为纪念长春真人丘处机诞辰所设的节日。此日,倾城士女拖着竹杖,前往南城的长春宫、白云观,“蒇扬法事烧香,纵情宴玩以为盛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明清以后正月十九日,这一具有宗教纪念意义的节日,仍是北京的特色节日。从宋元以来的城市节日内容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明显地感受到城市节日中神圣空间的魅力作用。一方面,宗教场所是城市居民节日活动的重要出处,节日上庙烧香、祈福迎祥成为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节俗内容。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围绕特定宗教空间与信仰对象,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民俗节会,人们定期聚集庆祝。以寺庙神灵为中心的祭祀活动,是传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寺庙都有开庙祭祀的时间,由庙祀活动所体现的节日时间,构成了城市节日生活的特色。
(三)城市节日消费性特色突出
城市人口密集的程度与其相对富裕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城市的消费性特征。节日是城市消费的重要时机,节日市场的消费行为又构成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如果从时间过程看城市节日,它就是一个精神与物质消费的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往往纠结在一起。城市节日的消费模式是庙会、庙市,进香、娱乐、物质消费等都可在熙熙攘攘的节日庙会(市)中完成。
我们以元代的北京为例。自元以来,北京是中国政治权力中心所在,也是物资消费的中心地区,城市节日消费性特征突出。年节是消费大节,元大都时期,正月初一日开始,“车马纷纭于街衢、茶坊、酒肆,杂沓交易至十三日。”商人们年节时期,在正常的市场之外,以芦苇编搭临时棚屋,售卖应节食品、物件,直到十五、十六日方止。(《析津志辑佚》“岁纪”)
从中国传统城市节日消费的历史看,我们对传统城市节日消费特点有如下几点印象:第一,节日期间城市居民消费欲望显著增强。人们在传统节日的特定时空中,有着竞赛性的消费欲望。第二,适应人们群体消费需要,城市市场空间显著扩张。节日都市市场空间异于平常:从经营时间看,节前数天就进入了节日消费状态;从经营空间看,日常店铺、临时性货棚、游走街巷的商贩,在适应居民消费需要的同时扩大了城市节日消费市场。第三,节日有特定的消费品。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物质符号,对于这些物质符号的生产与消费在城市通常是由商家推动完成。节日消费活动与消费品密切关联着城市居民的身心,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在城市节日中同步实现。
总体来说,传统城市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空间,标志鲜明,人们知道在节日时间中到哪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物质享受。
二、当代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
当代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城市节日同样服务于城市居民,不过因为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对城市节日的文化特性有着较大的抑制与消解。人们并不能通过民间组织开展自己的节日生活,城市文化空间相对狭窄与单一,城市节日的许多传统因素不复存在。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人们希望城市有更多的传统节日,这就是近年来城市庙会复兴的因由。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他们本来没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包括节日文化传统,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城市影响而人造了许多新型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是以经济为中心,跟人们的文化需求并不直接相关,所以一般没有延展的生命力。即使那些有文化传统的都市,他们打起了复兴城市节日传统的旗号,但在当代经济浪潮与政治社会环境下,这些传统节日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跟传统的联系比跟当代的联系要少很多,往往是有名无实,有形无质,对城市民众的精神需求服务不够,城市民众参与的热情也有着相应的局限。因此城市民众所需要的文化空间并没有真正完整地建立起来。
我们知道,人类学的空间概念包括地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部分。人们对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概念是明确的,而动态组合的文化空间容易被人忽略,其实它是重要的、需要我们用心灵与身体去感觉的空间。这种文化空间从性质上看,有神圣与世俗两类,在城市传统中两种性质的文化空间往往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实现人际的交流、人与神灵的精神互动,精神得到完善与更新。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建设城市文化空间过程中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人们在同一时间,围绕着同一节日主题,以公众参与的形式展开公共性活动,城市节日文化空间赖以形成。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城市文化空间,一般说来具有信仰与娱乐两种文化特性。
城居者在特定的时日,通过特定的线路与组织方式,在特定区位聚集,表达自己的特定信仰。城市神灵信仰是传统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要素;而城市的世俗游戏娱乐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活跃力量,它以诙谐、有趣的形式吸引人们的观赏或参与,如通常所说的“行香走会”。在当代中国城市生活中,真正民众自足的文化空间还十分有限,但在一些城市有了发展的趋向,如北京的妙峰山庙会。这一文化空间虽然在地理区位上离北京中心市区较远,但它确是地道的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它是北京人的精神释放与聚合的场所,传统香会通过花会的形式在此复兴。当然因为种种原因它跟民国或更早的庙会有较大的差异,形式与内容都有许多新的变化。
此外,北京东岳庙也是民众文化空间重建的一例。虽然我们的名义是第几届民俗文化节,但普通民众正月初一上庙,还是要祈福求祥。这里端午节的粽子都要比别的地方卖得好,不是质量更好,而是有人们认可的文化内涵。虽然我们赋予这些城市特定文化空间相当多新文化的内涵,但最贴近人性的还是它的传统意义。可惜的是我们对这些活跃文化空间的传统因素较为忽视。如北京厂甸庙会是明清以来北京春节的著名庙会,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庙会期间,人如潮涌。但2010年北京春节厂甸庙会,被人为地挪到陶然亭公园,收起了门票,引起不满。文化空间虽然具有流动性特色,但传统的文化空间不可随意更动,人们的习惯与心理认同是有一定指向的。对文化空间简单粗暴的挪移与改变,是对民众情感的重要伤害,更不会得到民众的接受与认同。
从城市文化运行逻辑上看,营造城市文化空间的积极力量是精神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传统的神灵信仰,也可以是泛化的对未来幸福的期待。这些信仰的体现大都通过节日仪式表现出来,所以传统 节日在营造城市文化空间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我们从日本京都的祗园祭1与韩国江陵端午祭2这两大重要范例看,城市文化活动都以传统节庆为中心,以大型街市传统风俗展演活动为主体,以有效的民间组织为方式,构成当代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我们可以从这些成功的例子中得到启示,即传统节庆活动是我们培育发展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时空基础,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手段去扩大节日活动规模与影响,以吸引更多市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将城市传统节日变成当代社会生活的绚丽风景。如近年各地利用传统节日复兴的传统庙会,以及利用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兴办的新型城市歌会(如南宁歌会)与灯会(如自贡灯会)等,都是城市文化空间的生动呈现。
在当代城市节日的复兴与重建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传统与创新、中体与西用、文化遗产与商业追求的关系处理,既让城市节日成为城市民众的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城市传统节庆活动成为城市名片,成为展示城市个性与魅力的窗口,同时它还可以影响甚至引领乡村文化(通常我们看到农村影响城市,但实际上常常忽略了城市文化对乡村的导向作用),从而铸就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
1、参考《年中行事 记念日事典》,日本东京:学习研究社,2005.初版第2刷发行.144-145.
2、参见百度百科辞条,“江陵端午祭”。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