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丛林中,中国古老的节日文化异彩纷呈。中国节日文化的数量、内涵及繁复程度构成了其博大精深的特色。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复兴的基因,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少数民族节日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表征,它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的象征资源。
一、民族民间节日及其文化特质
知识
精英文化知识
民间文化知识
胡塞尔 :“作为唯一存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日常的生活世界。”
(一)什么叫节日? 节日是与一个特殊的日子。节日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世界中观察天象、观察自然而制定历法而厘定的一系列的人事活动。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意识、民族个性、民族爱好与审美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对自己文化的无比深刻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
(二)民族民间节日的文化特质
1、特定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节,竹约也,竹木不通。”(《玉篇•竹部》)
“节,竹节如缠束之状。”(《说文•竹部》)
节的这个部位是最坚硬的,最难通过的,节的情结、观念被移植到时间上,就把非常时间叫“节”
2、节日文化因子的整体性
(1 )每一个族群的节日体系相对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它的周期性遵循每个民族的岁时节律和生活节律,并且形成了系统的象征文化的符号体系。
(2 )各民族的单一的节日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符号,每一个节日都具有整体性。
3、节日文化的累积性与群体性
民众的节日既不是国家法令颁布实行,也不是个人传承形成的,而是由民族记忆、群体记忆、民间记忆所传承和延续的。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4、神圣性与娱乐性
节日被视为一个与日常日期不同的特殊日子,这是人们对岁时的感应的认识,节气时令往往代表一种神秘的宇宙力量。节日必然带有神圣性的色彩。
另一方面,节日中展示的各种活动:欢快的音乐,狂欢的舞蹈,拚搏的竞技 欢快的游戏,又使节日充满娱乐性。
(三)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展示了一个民众知识体系。
(1)岁时节日的选择包含着历法知识。
(2)岁时节日的选择包含着农耕和牧业知识。
例1:从事稻作文化的侗族、苗族、白族、么佬族、纳西族等民族形成了尝新节。
例2:从事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形成生产性的节日。如:古尔邦节、那达慕。
(3)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展示了一个生态知识体系。
少数民族民间节日时间的选择,少数民族节日的各项仪式的展演都是把人纳入了自然的整体之中。例如将传统的草原那达慕与敖包祭祀联系在一起。
(4)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展示了一个宗教知识体系。
例:喀什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民众通过节日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表示对宗教基本的思想信念和教义。
(5)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哲学观。
例:蒙古族敖包祭祀中反映出的天地哲学观
蒙古族的敖包是由树枝和石头组成的,是对天与地的崇拜形成对应的关系。他们对天的崇拜与对地的崇拜联系在一起,他们称天神为‘父天’或‘天父’,称地神为‘地母’,天父与地母具有双重性的关系。
二、民族民间节日与人文精神
(一)节日中的文化因子
(1)祈年的文化因子。各民族的节日时间的选择都是他们对应本民族的天文历法而决定农事活动的生活节奏。
例:湘西苗族四月八
(2)求婚求育的文化因子。
《皇清职贡图》卷八记载:“花苗本西南夷,亦苗之一种。向无土司,自明时隶之贵阳、大定、遵义等府。民苗杂居,与编户一体输粮……俗以六月为岁首,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相悦则相处,生子乃归夫家……”
(3)祈求摒弃一切灾祸、获得福祉的文化因子。
例:苗族对歌婚爱的习俗
例:云南宁蒗沙力坪村过火把节中的“杜则仪式”:
1、房屋除秽,目的是请进进入房屋的福神。
2、到荞麦地里举行祭祀五谷仪式。
3、“转头”仪式是以牲畜为替身,祈祷把一切灾难、污秽都统统带走,人丁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二) 节日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民族认同
1、民族民间节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文化精神
例:纳顿节
2、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节日具有狂欢性质的展演,达到了村落内部的和谐与村落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例:纳顿节
3 、民族民间节日体现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
例:那达慕文化中的“男儿三艺” 显示了一个族群的民族精神。
4、节日文化的内驱力与族群认同
苗族的四月八
法国认知人类学家丹·司波博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文化解释。1996年出版了:《解释文化: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他认为:“表征就像流行病学的病毒一样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传播,但这显然不是病态的传播,而是文化的传播。他将文化区分为心理表征和公共表征:“心理表征包括信仰,意向和意愿之类个体认知的要素,而公共表征则包括符号。言语、文本以及图片之类具有物质性的存在。”
例:苗族服饰与饮食
着原生态民歌产生的原生土壤的消失,城市大众化审美趣味的兴起。传统的民歌用爵士乐演唱。在此我们感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两者不是对接,而是对立。
3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民族的传统节日正在进入旅游领域,变成节日的展演。文化进入了经济领域,变成了一种“资本”。这样的展演不可能是”原生态“的整体的面貌的展现,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会在展演中消失。
例: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歌舞
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文化的趋同越来越突出,另外在现代经济、文化的变迁下,传统节日已经与产生他的传统社会相剥离,文化记忆的形式及其在文化机制中所发生的作用,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成果的民族民俗节日在发生迅速的裂变,在强调文化多元化的同时正是因为其面临失去的危机,我们将要失去的是民族节日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而这样的人文精神恰恰是我们持续发展、民族复兴的基因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例:维吾尔族饮食
三 、保护民族民间节日 保护中华文化之魂
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和撰写推出了《我们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指出:当文化被理解为发展的基础……文化政策的概念就必须相应的扩大。任何针对发展的政策都必须对文化本身表示敏感,并受到文化的激发……
这种文化政策的定义和运用意味着,通过更好地利用多元文化的现实和机会.发现那些能够将多元伦理(multi-ethnic)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内在因素。它喻示着提高政治和管理、技术、工商业、教育、社会与社区发展方面的创造性——当然还有艺术。它喻示着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文化遗产观念的彻底多样化。在自然环境,它意味着更好地理解环境管理之文化遗产维度,并建立促进此种理解的结构。
文化多样性作为世界性的国际标准应该激励各民族之间、各国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对话。在这样的态势下,应如何保护民族节日呢?
例:维吾尔族古尔邦节
保护少数民族节日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要强化少数族群自己对自己“遗产”的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具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关系”。通过民众、政府及文化精英的努力,达到对民族节日社会公共价值的共识。
例:回族饮食
其次,保护少数民族节日的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节日内容用“民众的狂欢”来概括并不十分准确,每个节日由娱神到娱人都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严格的道德自律,达到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然后推己及人,化成民俗。其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调和天地人心,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民族节日的核心价值。
再次,保护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要保护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空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之中,“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的本原意义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条例于是进一步界定了“文化空间”的意义:“在进行这种宣布的范围内,‘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以一时间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空间。
其四、保护民族节日的传承人。
民族节日的传承并不止在于对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的保护,核心问题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
民间节日的传承人首先应具有“民间“的身份,他是某个群体、某个村落的普通劳动者;他应掌握关于民间节日的各项知识,对于民间节日具有解释权和话语权;他应操作民间节日的全套组织工作并具有民众公认的组织能力和威望,具备公正平等的素质和协调能力等。
传承人在节日庆典中是节日文化的发起人、是节日文化的承转的枢纽。离开了传承人的组织和倡导,民族节日的保护就失去了原本的生态。
结语
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保护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正的方面来说,“文化遗产的普遍性和公共性在增加;从负的方面来说,它的特殊性和私人性在减少。如何在加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克服其负面影响,仍旧有待于我们的努力。保护少数民族节日的传承刻不容缓,因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化理念也能够转化为符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