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明甫副主任,尊敬的王重农主席,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远道而来的地方领导同志,中外媒体界的各位同仁,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首届中国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我谨代表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向莅临本次峰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也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们的各民族传统节日和新生节庆有2000余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而民族节庆浓缩了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精华,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生动、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它是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如今的节庆,更是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举办“民族节庆峰会”,秉承“共建民族节庆交流平台、共商民族文化传承大计、共谋节庆产业美好未来”的宗旨,围绕“节庆文化研究”、“节庆产业发展”与“节庆品牌传播”等命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以推动民族节庆、民俗问题的研究,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民族节庆活动的蓬勃发展。以后,这样的会议将每年举办一届,每届选定不同的主题。
今天,我们还将举行“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在国家民委和研究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筹备,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即将成立。
作为一个学术性、专业性团体,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服务,也可以说是民族节庆专委会的办会理念:
一、学术立本。秉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办会宗旨和学术理念,紧紧围绕民族节庆这个主题,聚集国内民族节庆研究专家,通过对民族节庆核心价值的深入挖掘,对民族节庆丰富内容的科学整理,对民族节庆保护传承的密切关注,为民族节庆研究创造一个严谨、开放、高端的学术平台。
二、关切现实。根据民族节庆现实存在的特点,适应民族节庆活动的实际需求,保持和保护民族节庆的民族性和本真性,推动民族节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广聚人才、汇集智慧,搭建一个民族节庆研究者、节庆活动组织者、民族节庆传播者之间的交流平台。
三、科学传播。民族节庆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最集中体现,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我们有责任以科学的、权威的、主动的态度,通过图书、网络、电视、新媒体等现代媒介形式,准确阐释民族节庆,有效宣传民族节庆,大力弘扬民族节庆,并借助以上两个平台的成果,建立一个面向海内外的传播平台。
以上三个平台,学术平台是根本,是核心,是基础,是保证;交流平台、传播平台是两翼,是学术研究与服务现实相结合的手段,是学术发挥社会责任和公共影响力的管道。因此,我们将在专委会的构架上,牵头建立“中华节庆联盟”和“节庆传播联盟”两个战略协作体,切实发挥学术支撑和群体智慧的作用。
作为新的年度内专委会的工作,除了继续举办“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或“论坛”外,还将编辑出版《中华民族节庆》通讯月刊和其他学术书刊,主办一个工作网站“中华节庆网”,还需要各位在座的领导、专家、朋友们的支持和专注。
专委会筹备组推选我担任专委会主任,并得到国家民委和研究会的认可,我深感荣幸,也感觉到责任重大。我相信,有研究会领导的宏观指导,有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有地方节庆活动组织和各界朋友的积极参与,民族节庆专委会一定能健康成长、稳步发展。
再次感谢各位嘉宾朋友的光临!祝“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新年快乐!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