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会活动— 首届中国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

周明甫: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
在“首届中国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暨中国民研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的讲话
作者:中华节庆网 发表时间:2011-03-14 浏览次数:80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首届中国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向出席大会的领导、嘉宾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峰会的召开和即将举行成立仪式的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全国性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机构,成立于2007年3月,现任会长为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同志。研究会是由从事人类学、民族学、民族问题等研究的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个人以及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团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促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团结,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去年7月下旬,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云南昆明胜利召开,回良玉副总理出席了大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期间举行了一系列的主旨演讲、名家讲座、专题研讨、影视展映、学术考察和展览等学术活动,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当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总体比较滞后:一是尚未健全和完备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体系。人类学民族学包含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四大分支。当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文化人类学展开,人类学民族学还只是国家的二级学科,尚未构建完整的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系统。二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领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等诸多广阔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迁。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应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积极拓展研究领域,探究和解决人类社会变迁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三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布局不完善。人类学民族学本为一体,在中国的发展更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的民族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各民族院校之中,人类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各普通高校之中,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也不利于学科间的互补与共享。四是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比较欠缺。一方面缺少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语言障碍,能与国外学者直接交流与互动的人不多。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相辉映,这既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为人类学民族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人类学家特纳认为,“节日是人类发明的最大规模的仪式,节日不仅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更是人类创造意义的行为”。中华民族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伟大民族,在其深远宏阔的文化历史中,亘古不 息地展演着姿态万千的节庆活动。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传承至今,许多节庆已凝塑成记忆民情风俗和信仰旨趣的动感样板,成为彰显特色文化和张扬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甚或正在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会的特殊角色。所以,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研究,自然少不了民族节庆方面的专业研究。
  民族节庆研究既是一个跨民族学、文化学、旅游学、艺术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又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兼备的分支学科。整合好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源,专门研究各个民族节庆活动的形态沿革、文化涵义、社会价值,无论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应该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有了很好的探索和创新。那么,今天以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为代表的四个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是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继续。我们还将逐步建立各分支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各地也可以建立研究会的地区性分会,充分团结和凝聚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者,以及民族实践工作者,共同推进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
  我们相信,本届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的召开,将大力推进我国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的成立,将为民族节庆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民族节庆工作者搭建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和交流平台,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促进民族节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最后,衷心祝愿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健康蓬勃发展,祝愿各位参加峰会的嘉宾朋友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