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徐世璇
研究领域-----     1,汉藏语系语言、尤其是藏缅语族语言如毕苏语、哈尼语、土家语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比较研究,专著《毕苏语研究》由国外学者译成英文在德国Lincom Europa出版社出版。2,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研究,濒危语言研究,《濒危语言研究》为我国有关濒危语言研究的第一部理论专著。
    参与或主持的主要课题有: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丛书副主编);2,英国伦敦大学ELDP项目“南部土家语文献记录和研究”;3,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语言接触和汉藏语言研究”。
姓名: 徐世璇
来自:中国
出生:1954.11.17
籍贯:
职称:研究员
通讯地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邮编100081)
主页: 主页
电话:
邮箱: xusx@cass.org.cn
头衔: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简介: 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汉藏语系语言、尤其是藏缅语族语言如毕苏语、哈尼语、土家语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比较研究,专著《毕苏语研究》由国外学者译成英文在德国Lincom Europa出版社出版。2,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研究,濒危语言研究,《濒危语言研究》为我国有关濒危语言研究的第一部理论专著。
    参与或主持的主要课题有: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丛书副主编);2,英国伦敦大学ELDP项目“南部土家语文献记录和研究”;3,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语言接触和汉藏语言研究”。


研究成果: 专著:
Language Endangerment and Maintenance (with Graaf de Tjeerd and Cecilia Brassett (ed.). 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 2012。
《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The Bisu Languag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isuyu Yanjiu), Lincom Europa, Munich, Germany, 2001.
《毕苏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4卷中国》(合著),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出版社,1995年。
《彝缅语研究》(合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语言美杂谈》(合著),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副主编,民族出版社,1998-现在。

主要论文:

Structural Decline in Endangered Languages as exemplified by Structural Changes in Southern Tujia. Xu Shixuan, Graaf de Tjeerd and Cecilia Brassett (ed.) Language Endangerment and Maintenance,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语言的濒危和保持》,黄忠彩,张继焦主编《世界的盛会,丰硕的成果----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最新学术成果概述》,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2012.1,189-202.
《土家族群和语言的源流和变化》,载《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二届语言进化和遗传进化国际研讨会专辑》,李辉主编,上海人类学会出版,2011。
《土家语的空间指代系统》,载《民族语文》2011年第6期,
《借词和词语输入现象》,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土家语语音的接触性演变》,载《民族语文》2010年第5期,3-11。
Relative Clauses in Tujia, Language and Lingistics, Volume 9 Number 4,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Sinica, 10, 2008.《从南部土家语的特殊构词看语言接触的深层影响》,载《东方语言学》第二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7-176。
《语言接触性衰变的阶段性和质变标志》,载《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学林出版社,16-29。
Language Loss Threatens Chinese Cultural Diversity, SangSaeng No.18 Spring 2007. 51-52.
《论濒危语言问题的普遍意义》,载《人类语言学在中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61-167。
《论濒危语言的文献记录》,载《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1期,44-51。
《濒危语言资料的记录和留存》,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11-15。
《濒危语言问题》,载《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286-298。
《土家语句子中的选择性变调》(合著),载《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103-112。
Surve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omian and Laopi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73, Language Endangerment in the Sinosphere.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2005,99-115.
《汉语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接触性影响的类型分析》,载《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263-271。
《论语言的接触性衰变――以毕苏语的跟踪调查分析为例》,载《语言科学》2003年 第5期,97-110。
《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载《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2期(合著),133-148。  
《语言濒危原因探析―――兼论语言转用的多种因素》,载《民族研究》2002第4期。
《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载《中国语文》2002年第1 期(合著)。
History through loadwords: The loan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Hani and Chinese(with Laurent Sagart),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vol.30 no. 2001.1。
《缅彝语言体范畴研究》,载《中国语言学报》第10期。
 Aspect and Tense in the Bisu Language, Volume 22.2 o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000.
《毕苏语的「体」、「时」系统―――兼论缅彝语言的有关问题》,载《民族语文》2000年第3期。
《汉藏语言派生构词方式分析》,载《民族语文》1999年第3 期。
 On the Multiple Writing Systems and Its Proposals in China,Volume 3 of
    Linguistics and Oriental Studies from Poznan.
 《毕苏语方言的形成和语言的接触影响》,载《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
 《毕苏语在历史比较中的地位和意义》,载《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毕苏语的方言划分和方言比较》,载《民族语文》1997年第4期。
 《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载《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论文字系统的科学性》,载《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论多重文字现象》,载《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
The Multiple Written Forms in Some Languages of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XV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s. 
 《缅彝语几种音类的演变》,载《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彝缅语几种语言的声调比较》,载《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研究报告和要报:
《50年代新创文字的使用和发展问题》,1990年提交国务院、国家民委。
《我国濒危语言的宝贵资源亟待重视和保护》,2000提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

译文: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和少数民族的权利:核心价值透视》,载《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语文出版社2001年12月。
《尼伯尔的语言保存》,载《民族语文论坛》2000年第1期。
《洞微烛幽―――从戈登•H•卢斯的《对应词汇》看原始汉藏语》,载《民族语言研究情报资料集》第10期,1988年。
《关于泰语声调区别性特征的一个新方案》,载《民族语言研究情报资料集》第9期,1987年。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