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超越边缘 构筑跨界民族研究平台
作者:王春荣 发表时间:2014-10-23 浏览次数:5166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主席台

 

授牌仪式

授牌仪式

 

“人口流动与跨界民族”学术研讨会会场

“人口流动与跨界民族”学术研讨会会场

 

专家学者合影

专家学者合影

 

2014年10月11—12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口流动与跨界民族”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召开。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国家民委巡视员、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忠彩,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赵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杰,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麻国庆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三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中国海外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延边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兄弟院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11日下午1点,在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金河禄的主持下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正式开始。延边大学党委书记金雄致欢迎辞,他向各位前来参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欢迎,同时祝贺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对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要求。随后,黄忠彩代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宣读了关于同意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批复文件,金雄任专业委员会主任,朴今海、李红杰、金炳镐、何明、周建新、迪木拉提、都永浩、毕淑梅任副主任,朴今海兼任秘书长,王军、李梅花任副秘书长。他希望专业委员会能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领导下,遵照章程开展学术和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黄忠彩副主任为“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授牌,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朴今海接受授牌。最后,周明甫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全国各地零散的跨界民族学术研究搭建了一个统一的高层次平台,同时也契合了当前文化走出去的研究需要;他还要求大家要拓宽视野、着眼未来,为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熔炉”所面临的问题未雨绸缪;最后他希望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能为跨界民族研究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成立大会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人口流动与跨界民族”这个主题进行了多学科的探讨和研究。研讨会以一对一的论文发表与论文评议辅之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共分三场,主持人分别为黄忠彩、李红杰、孙春日。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泓在《国民还是跨国公民?——公民权利与跨国移民》中考察了跨国移民过程正在质疑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特权,及其正在设置的新的跨国世界体系的发展;主要关注跨国移民所能享有的公民权利,及其为新的社会认同和政治忠诚的生成提供基石的维度。李红杰作为此论文的评议人,首先肯定了刘泓关于跨界民族权利的研究填补了学界的一块儿空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区域;其次认为历史是一个叠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跨界民族的研究不是在冲击民族国家的现有体制,而是对现有事实的一种补充;指出跨界民族研究要多挖掘正能量,展开对话。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郑一省的《地缘·认同·网络:广西和云南少数民族新移民初探》全面分析了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以及族群文化认同的影响,广西和云南少数民族新移民建构出其颇具特色的移民网络。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毕淑梅认为该研究实现了移民的研究由关注沿海地区向关注广阔的内陆边疆的转变;肯定论文材料真实丰富、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创新;同时希望作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更新材料的数据,对移民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北京大学教授赵杰的《跨境民族的地理分布与文化聚分》一文,就现代国境之间民族跨境的地理分布和文化聚分作了简单分析,将民族的跨境分为近跨境与远跨境。中国海外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葛海亭在评议中赞同作者的观点,认为没有地理毗邻就没有跨界民族的产生,没有文化聚分的嬗变也不会形成跨界民族的研究问题,并肯定此研究为跨界民族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所所长在《民族节日的拟仿与政治意义的表达——中、缅、老边境地区哈尼/阿卡人“嘎汤帕”节的人类学考察》中认为,在缅甸及老挝阿卡人社会中出现的新式节日“嘎汤帕”是对中国哈尼族“嘎汤帕”的拟仿,但举办这些节日的目的诉求并不相同,其表达的政治意义也有很大的差异。辽宁省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海玲肯定该论文有更高的胸怀和视野,从事实存在这一角度具体分析了“拟仿”仪式的现实意义。黑龙江大学副教授唐戈的《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汉族集体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的理由——跨界民族俄罗斯族的族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认为,中俄混血人的认同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即由认同“混血人”转变为认同“俄罗斯族”,并分析了这其中的因素。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金洪培在评议中进一步追问作者俄罗斯族的现状,对其持续追踪调查的精神表示钦佩。

作为中国跨界民族人口流动的典型,朝鲜族的跨国流动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延边大学社会学系全信子教授在《离散与回归:在韩朝鲜族的身份诉求与建构》中认为,由于朝鲜族与韩国具有“同源异流”的文化情结,面临韩国体制差异、文化碰撞与冲突,交流与交往的隔阂与断裂,使得他们的身份诉求与身份建构,面临着缩小疏离感,提升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及主体意识的转型。延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梅花认为该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作者考虑朝鲜族“回流”现象,全面把握在韩朝鲜族发展动态。延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崔敏浩《论边境地区朝鲜族人口流失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从居住、饮食文化、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四个方面的变化说明延边边境地区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失,从根本上动摇了民俗文化的传统基础。东北林业大学的陈亮对此作了精彩的跨学科点评,向大家介绍了用CFD技术探讨朝鲜半岛南部、北部,延边和大兴安岭东部4个朝鲜族分布区建筑结构性差异的原因的新方法,使在坐的学者受益匪浅。延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梅花在《现代性、跨国流动与个人生活的变迁——以朝鲜族跨国群体与留守家庭的生活体验为例》中,以朝鲜族跨国群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和生活体验为主要分析维度,并由此洞悉朝鲜族跨国群体日常生活境况中所包含的现代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总编贾仲益对此论文进行了评议,提出自己对“现代性”的独到见解,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中国社科院郑信哲研究员的《略论中国朝鲜族性格中的移民性因素及其影响》指出,中国朝鲜族是来自朝鲜半岛的迁移民族,朝鲜族先民由朝鲜半岛向中国的流迁过程中滋生出许多移民性因素,其中正能量因素促进了朝鲜族社会发展,而一些负面因素却影响了朝鲜族社会的顺利发展。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艳春肯定了该研究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同时倡导我们要积极发挥正能量因素,认真反思和克服移民性中的消极因素,以促进朝鲜族社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延边大学朴今海教授的《流动的困惑:朝鲜族跨国流动与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为例》一文指出,朝鲜族跨国人口流动群体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与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正确估计和把握朝鲜族跨国人口流动现状及其社会效应对朝鲜族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乌力吉陶格套教授强调了跨界民族人口流动研究的迫切性及其现实意义,并肯定了跨国人口流动对边疆稳定影响的具体研究给各界带来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研讨会上,也交流了来自韩国建国大学的金钟坤教授的《中国朝鲜族对朝鲜半岛分裂·统一的意识研究——中俄日朝鲜人Diaspora比较为中心》和韩国鲜文大学崔佑吉教授的《看待中国朝鲜族的三种视角——跨国跨国视野下的朝鲜族流动》等论文。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观点之间的思考和碰撞,对深化会议主题和相关专题的交流探讨提供了多角度的启发和思考。

最后,作为此次会议的组织者,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朴今海作了总结发言。她对国家民委及各兄弟院校对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所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各位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对人口流动与跨界民族研讨会的高度支持和积极参与。她表示延边大学将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协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跨界民族研究做出贡献。最后她希望各位同仁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增进交流、互相帮助,打造民族学人类学更好的明天!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