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会活动

少数民族农牧区减贫与民族经济发展专题会议综述
作者:周飞 发表时间:2015-10-19 浏览次数:1425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于10月10—11日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由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杜发春研究员组织的“农牧区减贫与民族经济发展专题会议”被列为年会的16个专题论坛之一,共收到论文17篇,与会学者来自北京、云南、西藏、贵州4省区的8个单位,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共26人。专题会议分为4个小议题:农牧区减贫研究的宏观背景及其案例分享;山地农业与山地牧业发展的实践和案例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减贫案例研究;云南特困乡研究的社会性别和社会保障视角。研究区域重点涉及云南、西藏、新疆、贵州等四省区。

杜发春研究员从宏观层面结合其开展的项目探讨了农牧区减贫与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框架,认为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因素的相互影响通常被称为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但过去20年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我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导致社会的日益不公平,尤其是处于边缘的少数民族农牧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扩大,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巨大挑战;UNDP驻华代表处岳杨祺老师认为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贫困人口,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少数名族地区减贫提出更高要求,她提出从参与性和社会性别角度出发来推动农牧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大学思政部讲师吴春宝博士提出用益贫概念替换减贫概念,重点探讨社会组织中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益贫问题;中国社科院王剑峰研究员通过对西藏地区的调研总结出新时期西藏民生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强调以社会治理为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刘小珉副研究员以新疆乌恰县为例探索加快乌恰县农牧区反贫困进程的基本路径;中国社科院吴兴旺副研究员主要通过对发言人的评议,融入其对贫困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云南师范大学和跃副教授以云南省屏边县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与选择的探索;贵州民族大学王俊副教授以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为例论述少数民族传统农业文化在山区精准扶贫中的地位和作用;贵州民族大学朱国祥副教授以贵州省安龙县海庄村布依族为例研究贵州布依族消费文化志问题;参会的8位研究生围绕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开展的课题进行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专题会议既有理论研究也有个案研究,与会专家认为,少数民族农牧区减贫问题研究既是一个老问题,也面临新的机遇。2015年9月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确定了未来15年发展目标,形成了17大目标169项子目标,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其中首条:“在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道:“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各国领导人对全世界人民的承诺,是为人类消除各种形式贫困的议程,是为在地球创建共同家园的议程,是为共享繁荣、和平与合作的议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峰会上提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等为核心要素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对全球发展问题的基本看法。

在众多发言中,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应突出非经济因素在少数民族农牧区减贫与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单靠经济收入这一项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包括社会资本、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非经济因素主要强调社区和文化,而少数民族作为农牧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其作为社会关系个体的表达权以及通过政府和专业服务所体现社会服务权益,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本专题会议有两篇论文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西藏大学吴春宝博士的《社会组织益贫:西藏牧区贫困治理模式初探——以那曲地区班戈县S村为个案》获得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会“优秀学者论文奖”;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天南同学的《云南省德钦县葡萄产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荣获“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参加本次专题会议的8位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是首次参加年会,既受到锻炼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人类学民族学的兴趣,年轻学者立志扎根田野,多出成果,为人类学民族学和农村减贫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共吸引了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0名专家和研究生与会,并收到400多篇学术论文。本次年会从中共评出28篇学者优秀论文、11篇研究生优秀论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6年年会将在山东烟台大学举行。

 

(作者周飞,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