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人在田野

海外人类学田野调查记——泰国之行
作者:彭雪芳 发表时间:2012-03-05 浏览次数:11914

  

 20世纪80年代初,“人类学”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学科。怀着对人类学的好奇与憧憬,我报考了中大人类学系。进入中大后,在梁钊韬先生、容观瓊先生等人类学界老前辈的亲切教诲下,我和同学们开始系统地学习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逐渐对人类学有所了解。记得容先生多次对我们说:不要当坐在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老师的教诲,我一直铭刻在心。毕业后我曾多次到过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及海南等民族地区地进行社会调查;还到过泰国的苗族村寨、加拿大的第一民族保留地进行实地考察。回顾这些年来所从事的田野调查,真是有苦有乐。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有时要去比较偏僻的村寨,爬山涉水、日晒雨淋、吃苦受累是常有的事。在调查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工作方面的困难。即使在国外做田野也不例外。在泰国苗族村寨做调查期间,生活条件比在国内的西南农村地区做调查时还要艰苦。虽说田野工作比较辛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每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都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我接触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真正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寓意之深。
2004年,我有幸得到亚洲奖学金基金会“亚洲人研究亚洲”项目的资助,赴泰国清迈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我的研究内容是关于泰国苗族妇女与社会性别。这个研究主要是从苗族传统的婚姻制度和生育文化的实践来分析苗族的性别角色,并探讨社会经济的变迁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其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泰国苗族与中国苗族同源同根,大约在19世纪中晚期苗族迁入泰国。他们自称为“Hmong”,“苗族”是他称。泰国苗族人口规模在北部山地民族中名列第二,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等12个府的253个村子。泰国的苗族分为两个支系:白苗和青苗。这两个支系除了在方言和服饰方面有区别外,其它的文化特征是相同的。为了全面了解泰国苗族的生活状况,选择了一个白苗村和一个青苗村为调查点。

昆岗拉村的经济转型

昆岗拉村位于泰北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因特侬山上。四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我同清迈大学的苗族学生晓阳一起搭乘公共小卡车来到昆岗拉村。在车里我们遇到了几个昆岗拉村的村民,开始与他们攀谈起来。其中一个50多岁苗族妇女很健谈。她向我们聊起了她的家庭。她14岁结婚,生有7孩子,4女3男。她的丈夫因涉及毒品问题,被判刑7年。家里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生活有些困难。两个大女儿已出嫁,三女儿初中毕业后想继续读书,但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她不得不辍学回家劳动。从这位妇女的谈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毒品对她的家庭造成的严重灾难。苗族与其他山地民族一样,遭受了毒品带来的危害。过去这一带种植罂粟。种罂粟一般是在11月份撒播,次年的3-4月份就可以收获。其间不必管理,被人们称为“懒汉庄稼”。但是,那些年罂粟并没有给村民带来财富,他们依然穷困潦倒,生活十分艰难。而且,有些村民还染上了毒瘾。停止种植罂粟后,山顶的国家公园开辟一小块地种罂粟供游客参观。绚丽的罂粟花留给人们的只是痛苦的回忆。
2004年的昆岗拉村有170 户,245个家庭,总人口为1104人。泰国实施替代作物的发展计划在这里实施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于种花、种蔬菜、种水果及做生意。泰国政府提倡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吸收当地居民参与并得到实惠的原则。这些年来,随着因特侬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一些苗族村民在旅游部门当导游或做临时工;有的村民在公园附近卖花、纪念品和食物给游客。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村民提供了挣钱的机会。
随着公路建设的改善,村寨与城市的往来十分方便,村民逐渐学会了做生意。这个村子有50多户人家都在公路边的集贸市场上摆摊卖纪念品、食物、花卉及土特产。我们在集市上发现绝大部分摆摊者都是妇女,岁数最大的有70多岁。中老年妇女做买卖时都懂一些泰语和简单的计算。当遇到不通语言的外国游客时,她们就用计算器显示数字或拿出同样的货币单位向游客表示该付多少钱。没有游客时,守摊的妇女们一边做针线活,一边互相聊天,交流做买卖的经验。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在村边的集市上我们遇到了能说一些云南方言的泰国苗族老杨。老杨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的小卖店坐一坐。老杨的家族来到泰国已有七代了。他有二男一女。大儿子在云南读过中学,后回到泰国读大学。老杨曾经参加过泰国共产党,担任过该村村长,接待过泰国国王及政府官员的来访。他来过中国两次,曾见过郭沫若先生。他的妻子是一位能干的苗族妇女。担任过村委委员,参与管理这个集市,处理村民之间的小纠纷。她学过一些泰文,可以听、说、读,但不会写。
在昆岗拉村,我们住在了晓阳的亲戚家。房东男主人是来自外村的上门女婿。在以男性为核心的苗族社会里,上门女婿是少见的现象。房东一家人都是基督教徒。他们家在路边开了一个小饭馆,有一些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家里摆设的一套组合家具很像中国80年代城里流行的那种款式,看起来很眼熟。与其他泰国人的家里一样,房东家的墙上也挂着泰国国王及王后的画像。苗族移民在适应新的环境中深受泰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麦沙埋村的成人教育

我的另一个调查点是麦沙埋青苗村。该村位于素帖国家森林保护区内。2004年该村有205户,316个家庭,总人口为1681人。过去村里大多数中老年妇女几乎没有上过学校。后来当地政府在村里办泰文扫盲班,一些没有上过学的妇女参加扫盲班。然而,还是不少中老年妇女依然只会听说泰语,不会读写。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妇女逐渐从家户领域进入公众领域,她们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一些中老年妇女也通过在村里的成人班学习一些有用知识。麦沙埋村文化中心开办了一个成人学习班。10名年龄30~50多岁的妇女报名参加。她们都有听、说泰语的能力,在成人班主要是学习读、写泰文,以便在城里做生意。
村文化中心原来没有固定的地址,仅是在周末利用小学的教室上课,后来搭建一间简陋的平房供使用。上级给了村里一笔经费,用于发展成人教育。老师每月有2000泰株的报酬,村民来上课是免费的。本村有3名女性曾经当过泰语老师。一个星期天上午,我们去文化中心,看见4名妇女正在认真学习。一个33岁,一个44岁,2个50多岁。看得出来:这些妇女学习文化课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其中一个妇女告诉我们:她10岁那年,村里成立了小学。她进校读了一年,后来家里添了一个妹妹,父母就让她辍学回家劳动。17岁那年她嫁到麦沙埋村,生育两男一女。因前夫吸毒、打骂她,与之离婚。尽管她已有孙子,还是抽空来参加成人学习班,希望多学一些东西。
泰国政府最初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并没有考虑到妇女的利益。近30年多来,正如其他山地民族一样,苗族妇女被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内,妇女有了更多机会接受各级政府提供的培训项目,这有利于提高了她们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经济变迁的能力。成人教育对于生活在乡村的苗族妇女来说是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增强谋生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清迈市场上的苗族女商贩

苗族“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导致生育率很高。在泰国的山地民族中,苗族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其他民族,人口的迅速增长与耕地的缺乏十分矛盾。而且,有些苗族村寨分布在国家森林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发展非农业生产是很必要的,于是,经商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清迈是泰国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泰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苗族妇女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过去,苗族妇女被局限在家户领域,她们很少离开自己的家和村子。在清迈市区很难看到苗族妇女的身影,随着苗族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及清迈旅游业的发展,苗族妇女积极投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如今,在清迈夜市及周末市场,苗族女商贩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卖的东西都带有民族特色,或是民族服饰,或是刺绣的工艺小包。通常老年妇女还穿着民族服装,年轻人一般不穿民族服装。
夏季的一个晚上,我们来到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清迈夜市,随机采访了几位苗族摊主。第一位摊主是一位20多岁的女青年,初中毕业,已生育2个女儿,来自另一个府。她的婆婆在夜市经商已有20来年,她接替婆婆在夜市做生意。她说:在夜市的收入每月可挣5000~10000泰株。做生意钱挣来的钱除了留下一部分流动资金由她掌握外,其余的都交给丈夫管理。我们看到:当外国游客来买东西时,她能用简单的英语、日语招呼客人和讨价还价。 
另一个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经营各种镶有苗族刺绣的手工艺品。摊主说这些苗族手工艺品是村民做好后,他们收购来在夜市上出售的。夜市的收入在旺季每月有2万泰株,旅游淡季大约有几千泰株。他们家在街边的摊位不需付租金,每天只需交5泰株的卫生费,每月大约付200泰株的电费。男方的家庭在夜市卖东西已有10多年了。这个妇女结婚后,丈夫家的小买卖就由作为儿媳妇的她接管。他们家在清迈市区买了一块土地,修建了一栋泰式建筑的楼房,大约化了100万泰株。尽管这个男子仅仅读过小学三年级,他的妻子没过上学,但他们也会用简单的英语、日语和中文招呼客人和讨价还价。这些外语都是在实践中学会的。据他们说:在夜市经商的苗族大约有100家,大多数在夜市经商的苗族妇女都是来自麦沙埋与都布依这两个村。当时,麦沙埋大约有50多户在清迈夜市卖东西。一些经商者白天在村里干农活,晚上在夜市卖东西。他们既是农民,也是商人。一些苗族妇女以经商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人。
调查发现: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的同化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引起了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在苗族地区实施根除罂粟的种植、减少森林的破坏、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泰国皇室计划。随着这些发展计划的实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加快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苗族从不断的迁徙向定居生活方式转变。现在,几乎每一个苗族村寨都通公路、通水、通电。每一个村子的适龄儿童都能就近上小学,有的村子还有初中。受教育不再是男孩子专利,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苗族女性人数逐步增加。
 

  

昆岗拉村边的集市

 昆岗拉村边的集市

 昔日的罂粟地,如今变成了鲜花棚

 昔日的罂粟地,如今变成了鲜花棚

 昆岗拉村学校的苗族学生

 昆岗拉村学校的苗族学生

 麦沙埋村寨一景

 麦沙埋村寨一景

 麦沙埋小学的苗族女生

 麦沙埋小学的苗族女生

 麦沙埋村成人学习班的苗族妇女

 麦沙埋村成人学习班的苗族妇女

 清迈夜市的苗族女摊主

 清迈夜市的苗族女摊主

 清迈周末市场的苗族女商贩

 清迈周末市场的苗族女商贩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