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人在田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纪录语言学”课题组深入四川黑水进行田野调查
作者:课题组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7351

 坐落在毛尔盖河畔高半山上的朱坝村

 坐落在毛尔盖河畔高半山上的朱坝村

 调查小组在黑水县城

 调查小组在黑水县城

 村民为调查小组举行欢迎仪式

 村民为调查小组举行欢迎仪式

 记音与录音

 记音与录音

 与前来看望的县乡领导叙谈

 与前来看望的县乡领导叙谈 

 

村民表演卡斯达温舞蹈

 村民表演卡斯达温舞蹈

  为执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纪录语言学学科”子课题“数字多媒体纪录黑水县羌语”的田野调查任务,由李云兵、王锋、韦学纯、杨将领、张军、普忠良、张曦等组成的调查小组,于2011年7月21日至8月26日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进行为期37天的语言田野工作。
黑水县是藏族聚居区之一,全县近6万人口中藏族就有5万多人。当地藏族使用的语言有黑水话(属羌语北部方言)、草地话(属藏语安多方言)、四土话(属嘉戎语)。黑水藏族大多数使用黑水话。当地干部群众认为,黑水县各乡镇的黑水话有一定的差别,但日常通话基本没有问题。
在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政法委和黑水县民族宗教局、文化体育局的领导和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下,调查小组深入到黑水县扎窝乡朱坝村。朱坝村坐落在小黑水西岸海拔2950米的高半山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铠甲舞)的主要传承地。朱坝村是一个行政村,由朱坝、达格、昌出、二瓜西等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大多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但一些民间活动仍带有浓厚的传统自然宗教色彩。
“数字多媒体纪录黑水县羌语”调查小组自进入朱坝村之日起,就主动融入当地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身心感受当地独特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尊重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调查小组在朱坝村得到村民的高度评价。
经过田野工作,调查小组掌握了朱坝村的语言生态和语言使用状况,并获得和纪录了大量的语言本体材料。朱坝村的绝大多数女性语言单一,只会说当地话;未受过学校教育的绝大多数男性基本不懂或稍懂当地汉语;受过小学教育的少年的汉语能力也较差。朱坝村的民族语言保持相当完好。
课题组通过使用笔录、电脑(数码)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媒介手段,纪录了7000多个词汇,录制了有关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民间歌舞、故事传说、日常对话等70多个长篇语料和话语材料,拍摄了5000多张关于动物、植物、民居、民俗、宗教、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民间歌舞等的照片资料和数百个影像资料,总计有500GB的电脑数据。这些多媒体资料,不仅是纪录和描写分析朱坝村民族语言的第一手基础性语料,而且是进行语言多模态保存实践的前期成果。此次调查所获之资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朱坝村民族语言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亦可资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之用。此外,在田野调查的后期,调查小组还对朱坝村民族语言的空间认知和基本语法框架进行了调查。通过初步的整理,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具有独特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此次的调查,为嗣后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打下坚实的基础。
纪录语言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强调多媒体、跨学科,具有创新性。此次对黑水羌语进行纪录,除了执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任务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实践、锻炼队伍,在田野调查中强化纪录语言学的研究理念,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方法,希望纪录语言学方法在将来的语言调查中得到不断的应用和推广,使其成为活态语言研究、文化多样性调查和濒危语言保存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