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会新闻

“多彩中华•我们共同的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
作者:研究会秘书处 发表时间:2014-06-18 浏览次数:3830

开幕式

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民族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多彩中华•我们共同的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展” 于6月14日在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开展。

中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自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56个兄弟民族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繁荣兴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此次展览展示面积2000平米。展览分为“家和万事兴”、“百花竞芳芬”两部分,共展出中国56个民族近500件组展品和图片。“家和万事兴”部分回顾了秦汉时期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密切交往、相互融合中由“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各民族对国家的贡献,建国60余年来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展示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进步。“百花竞芳芬”部分从语言文字、服饰、婚俗、染织绣、宗教、建筑、饮食、音乐舞蹈、体育等文化形态方面展示了少数民族创造并保存的多彩文化。

展出的34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从研究民族文字的专家学者书写的百幅作品中精选而来。这些书写者中年龄最大的90岁。其中水族的水书被称为是“文字的活化石”,是至今仍在使用的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之一。

各民族的服饰则是精选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场合、不同款式的服装,包括价值连城的藏族和蒙古族服饰,重达十几公斤苗族盛装,只有几寸长的黎族短裙,独特的瑶族贯头衣和独龙族披挂式服饰等。古老的赫哲族鱼皮衣和哈尼族树皮衣更为难得一见。

在婚礼部分展出的不同民族的母亲用手工制作的工艺精美、图案寓意深刻的育儿用具“背儿带”和“摇篮”,让观众见证着人类在成长中不同民族间所共通的浓浓的母爱。宗教色彩浓郁的傩戏面具、记录瑶族130多个人物活动的15米道公画长卷、手工刺绣的藏族经卷、鄂伦春族独特的建筑“撮罗子”等,也是此次展览的亮点。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活着的“遗产”。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展厅中央专门搭建了T形台,每个周末特别增加原生态民族歌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场表演,让观众直接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开幕式当天,观众还可以欣赏到来自新疆的著名演员买卖提江和伟妮拉表演的维吾尔族舞蹈,来自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演员表演的原生态苗族歌舞,来自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满族演员表演的满族舞蹈,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的蒙古族演员的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演奏,土家族织锦现场表演等。

山西博物院的20位讲解员承担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也将在展览期间和观众见面。她们不是专职的演员和模特,但她们表达的是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热爱之情。这些精美的民族服饰曾经于中法文化年期间在巴黎卢浮宫大放异彩,之后陆续在欧洲、北美、澳洲、亚洲等数十个国家展示并获得殊荣。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将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民族知识竞赛、少数民族文字印章互动、发放民族知识手册等活动。

该展览的展期为6月14日至8月10日。观众可在山西博物院入口处领票免费参观,还可登录山西博物院、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站了解并参与相关活动。

 



京ICP备12008802号-2
版权所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网络信息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     邮政编码:100800
E-mail:cuaes2010@126.com     电话:010-66508325   010-68932531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